至冷淡中参古意,极高明处见南枝
诗句 | 读音 |
---|---|
极高明处见南枝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ígāo míngchǔ|chùjiàn|xiànnán zhī |
至冷淡中参古意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ìlěng dàn1|4cān|shēn|cēn|sāngǔ yì |
至冷淡中参古意,极高明处见南枝释义
【极】《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說文》驢上負也。《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極)《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
【高明】1.指天;上天。《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孔传:“高明谓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吕延济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李善注:“高明,谓日月也。”宋范仲淹《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宋曾巩《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3.高而明亮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南枝】1.朝南的树枝。南朝梁简文帝《双燕》诗:“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唐李白《山鹧鸪词》:“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鷓鴣飞。”明吴国伦《寄远曲》:“章臺杨柳緑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唐清江《春游司直城西鸕鶿谿别业》诗:“越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栖。”3.借指梅花。宋苏轼《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王文诰辑注引赵次公曰:“南枝,梅也。”清宋琬《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诗:“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田汉《赠刘雨岑先生》诗:“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
【至】〔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音摯。《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註》至,來也。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又《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註》至極之人。又善也。《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
【冷淡】。1.不浓艳;素净淡雅。唐白居易《白牡丹》诗:“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宋刘子翚《满庭芳·桂花》词:“叶底轻黄纂纂,恼人是微裂方缄。翛然胜,清真冷淡,无艷寄尘凡。”元张翥《水龙吟·广陵送客,次郑兰玉赋蓼花韵》:“水天瀟洒,秋容冷淡,凭谁点缀?”明唐寅《黄莺儿》词:“王孙浪游,光阴水流,梨花冷淡和人瘦。”2.幽寂;冷清。南唐李中《徐司徒池亭》诗:“扶疏皆竹柏,冷淡似瀟湘。”宋梅尧臣《辛著作知西京永宁》诗:“冷澹鳩鸣屋,宽闲水满塘。”元耶律楚材《对雪鼓琴》诗:“笑捻吟鬚吟雪诗,冷淡生活太清絶。”明王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参】〔古文〕朁《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含切,音驂。《集韻》謀度也,閒厠也。又《玉篇》相謁也。《廣韻》參,承也,覲也。又《增韻》干與也,參錯也。又《韻會》三相參爲參,五相伍爲伍。《易·繫辭》參伍以變。《韻會》左傳,自參以上。周禮,設其參。皆謂三相參列也。後世參軍,參謀,參知政事,蓋取此義。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註》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也。又《唐韻》所今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音森。《說文》商星也。本作曑,从晶聲。《徐曰》其上晶與星同義也。今文作參。
【古意】1.谓思古之情。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2.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宋苏轼《次韵子由所居》之三:“幽居有古意,义井分西墙。”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琴》:“或者以其无光,磨而再漆之,不惟颇失古意,且滞琴之声,此大戒也。”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上》:“汉乐府中如《王子乔》及‘仙人骑白鹿’等,虽间作丽语,然古意浡鬱其间。”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端肃拜》:“近见元人题跋,末亦有书‘端肃拜’者,犹有古意。”3.犹拟古、仿古。讽咏前代故事以寄意的诗题。如唐卢照邻有《长安古意》、宋苏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