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互相发,俗氛安能滓

至理互相发,俗氛安能滓

诗句读音
俗氛安能滓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六止
拼音: súfēnānnéng|nài3
至理互相发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zhì lǐhù xiāng1|4

至理互相发,俗氛安能滓释义

【俗】〔古文〕圱《唐韻》似足切《集韻》《韻會》《正韻》松玉切,音續。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釋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禮·曲禮》禮從宜,使從俗。又《周禮·天官》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又不雅曰俗。《黃庭堅曰》士俗不可醫。或問不俗之狀,庭堅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說文》从人,谷聲。《徐曰》俗之言續也。轉相習也。漢典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氛】《唐韻》《集韻》《類篇》符分切,音汾。《玉篇》氣也。《左傳·襄二十七年》楚氛甚惡。又《昭二十年》梓愼望氛。又《楚語》先君莊王爲匏居之臺,高不過望國氛。《註》皆訓氣。又氛氳,祥氣也。《謝惠連·雪賦》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註》氛氳,盛貌。又氛祲,妖氣也。《晉語》獻公田,見翟柤之氛。《註》氛祲,氣象也。凶曰氛,吉曰祥。《左傳·昭十五年》吾見赤黑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註》氛,惡氣。《前漢·元帝詔》氛邪歲增。《杜甫詩》冥冥氛祲未全消。又靈氛,古善占者。《屈原·離騷》命靈氛爲余占之。《又》靈氛吿余以吉占。又《廣韻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能】《廣韻》《集韻》《正韻》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又與耐通。《前

【滓】《唐韻》阻史切《集韻》《韻會》壯士切,音笫。《說文》澱也。《李陵·與蘇武書》動增泥滓。又汁滓。《周禮·春官·醴齊註》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又滓方,器名。《陸羽·茶經》滓方以集諸滓器。又平聲。《史記·屈原傳》泥而不滓。《註》滓音湽。

【至理】1.犹真理;正常的道理。晋裴頠《崇有论》:“以为文不足若斯,则是所寄之涂,一方之言也。若谓至理信以无为冠,则偏而害当矣。”《新唐书·卢承庆传》:“死生至理,犹朝有暮。”章炳麟《菌说》:“轮迴之説,非无至理,而由人身各质所化,非如佛家所谓灵魂所化也。”2.最精深的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言少则至理不备,辞寡即庶事不畅。是以必须篇累卷积,而纲领举也。”南朝梁沉约《与陶弘景书》:“至理深微,曖焉难睹。”3.犹至治。旧题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惩天休,忠之道也。”唐元稹《观兵部马

【互相】彼此对待的关系。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唐杜甫《草堂》诗:“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水浒传》第四八回:“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柳青《铜墙铁壁》十六章:“两个人四只眼互相一瞅,彼此那么了解。”典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