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忘在沟壑,不应后世便无人
| 诗句 | 读音 |
|---|---|
| 志士不忘在沟壑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zhì shìbù|fǒuwàngzàigōu hè |
| 不应后世便无人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bù yīnghòu shìbiàn|piánwúrén |
志士不忘在沟壑,不应后世便无人释义
【志士】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唐雍裕之《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元刘詵《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丁西林《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汉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忘】《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說文》不識也。《增韻》忽也。又遺也。《書·微子之命》予嘉乃德,曰篤不忘。謂不遺也。又《儀禮·士冠禮》壽考不忘。《註》長有令名,不忽然而遽盡也。又善忘,病也。《莊子·達生篇》氣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又坐忘,無思慮也。《莊子·大宗師》回坐忘。又《廣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妄。《韻會》棄忘也。《增韻》遺忘也。《周禮·地官·司刺》三宥,一曰遺忘。又志不在也。《左傳·隱七年》鄭伯盟,歃如忘。《註》志不在于歃血也。又《韓愈·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沟壑】1.山沟。《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续范亭《南泥湾概况》诗:“山陵起伏森林茂,沟壑纵横雨露多。”2.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注:“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唐陈子昂《为将军程处弼谢放流表》:“收骸沟壑,返魄幽泉。”宋苏轼《答王定国》:“而今而后,谁復出我于沟壑者,归耕没齿而已矣。”孙犁《秀露集·被删小记》:“当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性命如草芥,文字被注销,辗转沟壑,朝不保夕。”3.指护城河。《管子·问》:“
【不应】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於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清王韬《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
【后世】1.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易·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五章第七节:“后世孔子庙中没有荀子的位置,虽然专制主义是他倡导的。”2.指后裔。《荀子·强国》:“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后汉书·袁閎传》:“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红楼梦》第八八回:“人説二奶奶利害,果然利害。一点儿不漏缝,真正斩钉截铁,怪不得没有后世。”3.佛教语。谓来世。《无量寿经》卷下:“寿终后世
【便】《廣韻》婢面切《集韻》《韻會》《正韻》毗面切,音卞。順也,利也,宜也。《荀子·議兵篇》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前漢·趙充國傳》留屯田十二便。又習也。《禮·表記》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謂便人。《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又安也。《前漢·武帝紀》便殿火。《註》凡言便殿,便宮,便坐者,所以就便安也。又卽也,輒也。《莊子·達生篇》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又溲也。《前漢·張安世傳》郞有醉便殿上者,安世曰:何知非反水漿耶。又《集韻》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