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悴枯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悴枯

诗句读音
不顾形容暗悴枯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一模
拼音: bù|fǒugùxíng róngàn41
只贪利禄求荣显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zhī|zhǐ1lì lùqiúróng xiǎn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悴枯释义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形容】;模样。《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见於肤色。”《北史·夏侯道迁传》:“时日晚天阴,空中微闇,咸见夬在坐,衣服形容,不异平昔。”宋王禹偁《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吴组缃《天下太平》:“它的形容虽因年久失修,显得很是晦暗败坏了……”2.指表情,神态。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3.形状。《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清戴名世《游吼山记》:“按

【暗】《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音闇。《說文》日無光也。《玉篇》不明也。又《博雅》深也。《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暗暗,深空之貌。又《集韻》鄔感切,音黤。義同。又《韻補》叶伊甸切。《歐陽修·送胡學士詩》都門春漸動,柳色綠將暗。挂帆千里風,水闊江灩灩。

【悴】《唐韻》《集韻》《韻會》秦醉切,音萃。與顇通。《說文》憂也。从心卒聲。《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又《集韻》徐醉切,音遂。《廣雅》困悴也。又《集韻》昨律切,音崒。憂也。《劉向·九歎》覽屈氏之離騷兮,心哀哀而拂鬱。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俗作忰。

【枯】《唐韻》苦胡切《集韻》《韻會》《正韻》空胡切,音刳。《說文》槀木也。《史記·諸侯表》摧枯朽者易爲力。又《周禮·天官·鄭註》童枯不稅。《疏》山林不茂爲童,山澤無水爲枯。又《集韻》後五切,音戸。竹名。通作楛。詳楛字註。又叶苦禾切,音科。《黃庭經》金鈴朱帶坐婆娑,調血理命身不枯。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含切,音。《說文》欲物也。《釋名》貪,探也。探入他分也。《詩·大雅》貪人敗類。《禮·禮運》用人之仁,去其貪。《屈原·離騷》衆皆競進以貪婪兮。《王逸註》愛財曰貪,愛食曰婪。又《集韻》他紺切,音探。義同。

【利禄】1.财利荣禄。《礼记·坊记》:“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孔颖达疏:“谓财利荣禄之事。”宋柳永《凤归云》词:“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红楼梦》第五六回:“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一生营营者,个人利禄累。”2.贪图爵禄。《礼记·表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郑玄注:“违,犹去也。利禄,言为贪禄留也。臣以道去君,至於三而不遂去,是贪禄。”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

【荣显】荣华显贵。汉蔡邕《释诲》:“卑俯乎外戚之门,乞助乎近贵之誉,荣显未副,从而颠踣。”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明王景《翊运录序》:“遂分爵土,终始荣显,殷周以来,一人而已。”《“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请各官长思之,使商界之罢市,而非出於自愿者,则以厅长之荣显,重以警察之威权,极迫胁劝诱之手段,何以毫无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