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
诗句 | 读音 |
---|---|
良史记王箴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liángshǐ jìwáng|wàngzhēn |
祗言酬唱美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zhīyánchóu chàngměi |
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释义
【良】〔古文〕《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音梁。《說文》善也。《廣韻》賢也。《釋名》良,量也。量力而動,不敢越限也。《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又《太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註》元,大。良,善也。又《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朱註》良,易直也。又《爾雅·釋詁》良,首也。又《博雅》良,長也。又《正韻》器工曰良。《禮·月令》陶器必良。《周禮·天官·王府》掌凡良貨賄之藏。又《內府》掌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又《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註》作之有功有沽。《疏》精作爲功則曰
【史记】1.记载历史的书。《书序》:“约史记而修《春秋》。”《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张守节正义:“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宋曾巩《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记册书,国家之典……传之万世,宜有论次。”2.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
【箴】《廣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音斟。《說文》綴衣箴也。《禮·內則》紉箴請補綴。又古者以石爲箴,所以刺病。《前漢·藝文志》用度箴石箴石湯火所施。《註》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卽石箴也。《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註》可以爲砥針治癰腫者。又規戒也。《書·盤庚》猶胥顧于箴言。《左傳·襄十四年》工誦箴諫。《前漢·揚雄傳贊》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註》九州之箴也。《玉海》箴者,諫誨之辭,若箴之療疾,故名箴。又姓。《風俗通》衞有大夫箴莊子。又《爾雅·釋器》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
【祗】〔古文〕祬《廣韻》旨夷切。《集韻》《韻會》烝夷切《正韻》旨而切,音脂。《爾雅·釋詁》敬也。《書·大禹謨》祗承于帝。《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正譌》从示,氐聲。見神示則敬。會意。《正字通》與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一,韻書別出,其實同。
【言】〔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
【酬唱】。亦作“酧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唐郑谷《酬右省补阙张茂枢》诗:“积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墙隔笑言时。”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二公以文章齐名,相从之款,不应无醻唱赠送,恐或遗落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贾至》:“﹝贾至﹞初尝以事謫守巴陵,与李白相遇,日酣盃酒,追怀京华旧游,多见酧唱。”清昭槤《啸亭杂录·贾筠城》:“凡花朝月夕,互相酬唱,皆孝廉之作先成。”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同社周子芷畦,天才隽发,工於诗,与社中诸子相酬唱。”
【美】《廣韻》《集韻》《韻會》無鄙切,音眯。《說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註》羊大則美,故从大。《五經文字》从犬从火者,譌。《詩·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惡者言刺。又《廣韻》好色。《詩·邶風》匪女之爲美。《傳》非爲其徒說美色而已。又《正韻》嘉也,好也。又《韻補》叶明祕切。《劉向·九歎》揚精華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結桂樹之旖旎兮,紉荃蕙與辛夷。夷音異。 《玉篇》或作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