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
诗句 | 读音 |
---|---|
知音既已死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zhī yīnjì yǐsǐ |
良匠亦未生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liáng jiàngyìwèishēng |
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释义
【知音】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2.《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
【既已】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晋陆机《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宋欧阳修《时论·塞垣》:“近世晋高祖建义并门,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幽、蓟、山后诸郡为邪律之寿。”3.既然已经。宋苏轼《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
【死】〔古文〕《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斯上聲。《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禮·曲禮》庶人曰死。《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又圓丘山有不死樹。《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良匠】精巧的工匠。《淮南子·泰族训》:“良匠不能斲金,巧冶不能鑠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良士所择。”宋王安石《古松》诗:“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2.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唐贾岛《寄无得头陀》诗:“貌堪良匠抽毫写,行称高僧续传书。”
【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生】〔古文〕《唐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音甥。《說文》進也。《玉篇》起也。《莊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註》生,起也。又《玉篇》產也。《博雅》人十月而生。《穀梁傳·莊二年》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又出也。《易·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註》生,猶動出也。又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又《韻會》死之對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漢·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