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疑群龙翻九河,小山摇撼大山兀
诗句 | 读音 |
---|---|
小山摇撼大山兀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入十一沒 拼音: xiǎo shānyáo hàntài shānwù |
直疑群龙翻九河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híyí|nǐqún lóngfānjiǔ hé |
直疑群龙翻九河,小山摇撼大山兀释义
【小山】名。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参见“大山小山”。典
【摇撼】犹摇动。唐顾况《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诗:“失风鼓唅呀,摇撼千灌木。”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称印匣而后开。蔡元长秉政,一日称匣颇轻,疑之,摇撼无声。”《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庆舍伤重,负痛不能忍,隻手抱庙柱摇撼之,庙脊俱为震动。”巴金《海的梦》前篇一:“她说着把一只手紧紧握着栏杆,用力摇撼。”2.犹言震动,震撼。宋苏轼《上曾丞相书》:“世之奇特之士,莫不为怪诡之词,比物引类,以摇撼当世。”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听不到人们摇撼天地的喊声,也听不到惊涛骇浪的吼声。”汉
【大山】泰山。《墨子·非攻中》:“北而攻齐,舍於汶上,战於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孙诒让间诂引苏时学云:“大山即泰山。”《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
【兀】《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直】〔古文〕《唐韻》除力切《集韻》逐力切,音値。《說文》正見也。《博雅》正也。《玉篇》不曲也。《易·坤卦》直其正也。《書·洪範》王道正直。又準當也。《禮·投壺》馬各直其算。《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爲皮幣,直四十萬。又《增韻》當也。《儀禮·士冠禮》主人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疏》謂當堂上東序牆也。又伸也。《孟子》枉尺而直尋。又《玉篇》侍也。《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衞,入直殿中。又順也。《詩·鄭風》洵直且侯。又猶宜也。《詩·魏風》爰得我直。又猶但也。《孟子》直不百步耳。又猶故也。《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嘗遊下邳,圯
【疑】〔古文〕《唐韻》語其切《集韻》魚其切《韻會》凝其切,音宜。惑也。《廣韻》不定也。《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禮·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疏》疑謂是非不決,當用禮以章明之。又度也。《儀禮·士相見禮》凡燕見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註》疑,度也,不可預度君之面位,邪立嚮之。又《廣韻》恐也。又《增韻》似也,嫌也。又《爾雅·釋言》戾也。又山名。《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註》九疑,山名也。在蒼梧。又神名。《山海經》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
【群龙】《易·乾》:“见羣龙,无首,吉。”《后汉书·郎顗传》:“唐尧在上,羣龙为用;文武创德,周召作辅。”李贤注:“羣龙,喻贤臣也。”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羣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参见“羣龙无首”。2.喻群圣。《文选·班固<幽通赋>》:“登孔昊而上下兮,纬羣龙之所经。”李善注引应劭曰:“羣龙,喻羣圣也。自伏羲下讫孔子。”
【翻】《廣韻》《集韻》孚袁切《韻會》浮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番。《說文·新附字》飛也。《張衡·西京賦》衆鳥翩翻。又《增韻》反覆也。通作幡。又通作反。又《韻補》叶孚愔切《鄭曼季·贈陸雲詩》鴛鴦于飛,徘徊翩翻。載頡載頏,命侶鳴羣。又《韻補》叶孚焉切,西京賦與旃同叶。 《集韻》或作飜。亦作拚。
【九河】黄河的九条支流。近人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书·禹贡》:“九河既道。”陆德明释文引《尔雅·释水》:“九河: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胡苏五,简六,洁七,鉤盘八,鬲津九。”2.泛指黄河。宋黄庭坚《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落笔尘沙百马奔,剧谈风霆九河飜。”明何景明《送李公从地官》诗:“乡路春行傍九河,帝京晴望五云多。”3.银河。《文选·<楚辞·九歌·少司命>》:“与汝游兮九河,衝飆起兮水扬波。”吕延济注:“九河,天河也。”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侧身欲进叱於閽,帝赐九河湔涕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