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欢迎先入梦,从兵结束待还家
| 诗句 | 读音 | 
|---|---|
| 稚子欢迎先入梦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ì zǐhuān yíngxiānrùmèng  | 
| 从兵结束待还家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cóng bīngjié shùdài|dāihuán|hái1|0|0  | 
稚子欢迎先入梦,从兵结束待还家释义
【稚子】子”。亦作“稺子”。1.幼子;小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絶秦欢!’怀王卒行。”唐寒山《诗》之二四八:“余劝诸稚子,急离火宅中。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杜牧《朱坡》诗“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冯集梧注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杜牧之诗云‘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言笋如穉子,与杜甫‘竹根穉子无人见’同意。”按,杜诗“竹根穉子”指笋。元杨载《春晚喜晴》诗:“歌呼从穉子,谈笑或嘉宾。”2.指胄子;贵族后代。《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裴駰集解引郑玄曰
【欢迎】接。晋陶潜《归去来辞》:“僮僕欢迎,稚子候门。”元耶律楚材《再过晋阳独五台开化二老不远迎》诗:“道士欢迎捧林果,儒冠远迓挈壶浆。”清魏源《圣武记》卷九:“民间闻其军过,知其能爱百姓,无不安堵欢迎。”茅盾《追求》三:“呀,呀,欢迎之至,我忘记请你了。”2.乐于接受;高兴地盼望。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一》:“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欢迎合作社。”如:欢迎投稿;欢迎批评。懽迎:高兴地迎接。金国偁《玉虚观记》:“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懽迎,不令他适。”清缪艮《泛湖偶记》卷二:“有人
【先】《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又姓。《韻會》晉有先軫。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梦】俗夢字。(夢)《唐韻》《集韻》《韻會》莫鳳切《正韻》蒙弄切,蒙去聲。覺之對,寐中所見事形也。《書·說命》夢帝賚子良弼。《詩·小雅》乃占我夢。《周禮·春官·占夢》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一正夢、二噩夢、三思夢、四寤夢、五喜夢、六懼夢。《又》大卜掌三夢之法,一致夢、二觭夢,《註》奇怪之夢、三咸陟。《註》升也,進也,無思慮而有其夢。一作咸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張子正蒙》夢形閉而氣專于內,夢所以緣舊于習心,飢夢取,飽夢與。又澤名。《書·禹貢》雲土夢作。又《司馬
【从兵】的军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因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2.亲随的兵卒。《后汉书·刘玄传》:“於是禄(谢禄)使从兵与更始共牧马於郊下,因令縊杀之。”
【结束】1.扎缚,捆扎。《后汉书·东夷传·倭》:“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繒綵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於竿上,风动宛若飞仙。”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羽族之巧过於人,其为巢,只以一口两爪,而结束牢固,甚於人工。”2.约束;拘束。《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唐李白《古风》之二三:“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3.整治行装。南朝梁褚翔《雁门太守行》:“便闻雁门戍,结束事戎车。”唐善生《送智光之南值雨》诗:“结束衣囊了,炎州定去游。”
【待】《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音殆。《說文》竢也。《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又《增韻》遇也。《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又備禦也。《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又叶直里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又叶時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又叶徒帝切,音兌。《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又叶杜兮切,音啼。《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
【还】《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又《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又《灌嬰傳》還定三秦。又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又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