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无心时节异,山林有味箪瓢足

钟鼎无心时节异,山林有味箪瓢足

诗句读音
山林有味箪瓢足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去十遇
拼音: shān línyǒu wèidānpiáozú
钟鼎无心时节异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平七之
拼音: zhōng dǐngwú xīnshí jié4

钟鼎无心时节异,山林有味箪瓢足释义

【山林】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晋郭璞《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唐韩愈《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赵树理《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2.借指隐居。南朝梁沉约《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宋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种放,河南洛阳人也……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3.指隐

【有味】味;有情趣。《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论》:“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宋曾巩《洪渥传》:“﹝渥﹞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巴金《家》十一:“后来母亲养蚕,我们给她帮忙……那种日子过得真有味。”2.有兴头;有兴致。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黄雀但知伺螳蜋之有味,不知臣挟弹危掷蹭蹬飞丸而集其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美人谦谢,两个谈话有味,不觉夜已二鼓。”3.有利益,得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箪】《廣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正韻》多艱切,音單。《說文》笥也。《漢律令》簞,小筐也。《篇海》竹葦器。鄭康成曰:盛飯者,圓曰簞,方曰笥。《儀禮·士冠禮》櫛實于簞。《論語》一簞食。《註》簞,笥也。《廣韻》簞、笥,小篋。又竹名。《嵆含·草木狀》簞竹,葉疎而大,一節相去五六尺。又瓢亦曰簞。《揚子·方言》瓥,陳楚宋魏之閒或謂之簞,或謂之,或謂之瓢。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足】〔古文〕疋《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又《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又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又《廣韻》子句

【钟鼎】1.钟和鼎。《吕氏春秋·节丧》:“夫玩好货寳,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明王鏊《震泽长语·杂论》:“近世山东、河南粥钟鼎尊匜,穷极巧丽,皆墓中物也。”2.喻富贵荣华。宋黄庭坚《次韵答王眘中》:“夸士慕钟鼎,寒儒守典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迺弟诚轩《炙背诗》曰:‘……钟鼎形骸外,溪山梦寐餘。’”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史家里的进士、翰林、举人都有。实生在钟鼎之家。”参见“钟鸣鼎食”。3.指钟鼎文。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鼻上有八篆文,中有‘鲁国’二字可识之,奇古如钟鼎样。”1.钟

【无心】1.犹无意,没有打算。《东观汉记·寇恂传》:“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杜甫《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朱延年﹞也不知道是徐总经理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

【时节】四时的节日。《吕氏春秋·尊师》:“敬祭之术,时节为务。”高诱注:“四时之节。”宋欧阳修《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謡。”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这院中名妓……每遇时节,便做盛会。”2.节令;季节。《管子·君臣下》:“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宋杨万里《黄菊》诗:“比他红紫开差晚,时节来时毕竟开。”杨朔《海市》:“桃花时节,也是万物繁生的时节。”3.合时而有节律。《国语·晋语八》:“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邇不迁。”韦昭注:“作之有时,动之有序。

【异】《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音怡。《廣韻》已也。《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又《集韻》發歎也。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怡去聲。《說文》舉也。又《廣韻》退也。又與異通。《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異)〔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又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