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诗句读音
伯阳遁西溟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五青
拼音: bó yángdùnxī2
仲尼溺东鲁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 zhòng nínì|niàodōnglǔ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释义

【伯阳】1.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墨子·所染》:“舜染於许由、伯阳。”孙诒让间诂:“此伯阳自是舜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高诱注:“伯阳、续耳皆贤人,尧用之以成功也。”陈奇猷校释:“伯阳、续耳係舜七友中之二友。”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2.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李善注:“伯阳,即老子也。”宋陆游《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伯阳,袂属关尹肩庚桑。”

【遁】〔古文〕《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音鈍。《說文》遷也。《玉篇》逃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又《廣韻》隱也,去也。《詩·小雅》勉爾遁思。《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又迴避也。《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又遁甲。《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音囤。義同。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與巡同。《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又與逡通。《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漢典考證:〔《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

【西】〔古文〕《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象形也。《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又地名。《晉書·地理志》西郡。《韻會》唐置西州。又姓。《通志·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又《篇海》蘇前切,音先。《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

【仲尼】。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庄子·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史记·孔子世家》:“紇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仲尼叙帝王之书。”明顾绛《述古》诗:“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四》:“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严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

【溺】〔古文〕《廣韻》奴歷切《集韻》《韻會》乃歷切,音惄。沒也。《釋名》死于水曰溺。溺,弱也,不能自勝也。《詩·小雅》載胥及溺。又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禮·樂記》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又《集韻》昵角切,音搦。亦沒也。又《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正韻》如灼切,音若。水名。《說文》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餘波入于流沙。《書·禹貢》作弱水。又《集韻》奴弔切。與尿同,小便也。《史記·范睢傳》賓客飮者,醉便溺睢。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