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伤竞发千钧弩,拂拭重登七宝床

中伤竞发千钧弩,拂拭重登七宝床

诗句读音
中伤竞发千钧弩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姥
拼音: zhòng shāngjìng fāqiānjūn3
拂拭重登七宝床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fú shìzhòng|chóngdēngqībǎo chuáng

中伤竞发千钧弩,拂拭重登七宝床释义

【中伤】1.受伤;受害。《列子·天瑞》:“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后汉书·庞参传》:“太尉庞参竭忠尽节,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羣邪之间,自处中伤之地。”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四折:“逼的箇吕温侯逃命荒,八健将已中伤。”2.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佞倖传·石显》:“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清刘大櫆《赠姚咏棠序》:“谗言其亦足中伤人也。”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我实在憎恶那暗地里中伤我的人。”

【竞发】1.争先出发。《梁书·韦叡传》:“值淮水暴长,叡即遣之,鬭舰竞发,皆临敌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南史·裴邃传》:“承业等悉众追之,四甄(兵阵)竞发,魏众大败,斩首万餘级。”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十章:“千帆竞发,万舟争渡,红旗招展,迎风向前。”2.争先开放。唐朱湾《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霜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阡。《說文》十百也。又《廣韻》漢複姓。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體,慕姬旦之懿仁。

【钧】〔古文〕銞《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規倫切,音均。《說文》三十斤也。《孟康曰》萬一千五百二十銖。《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疏》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鈞石所以一天下之重輕,而立民信也。又《集韻》一曰陶旊輪。《正字通》陶人模下圓轉者爲鈞。《前漢·賈誼傳師古註》陶家名轉者爲鈞,蓋取周回調均之義。又大鈞,天也。《前漢·賈誼傳》大鈞播物,坱圠無垠。《註》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鈞上,此以造物爲大鈞也。言造化爲人,亦猶陶之造瓦耳。又《杜甫詩》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鈞。又樂名。《張衡·西京賦》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又劒

【弩】《唐韻》《正韻》奴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怒上聲。《說文》弓有臂者。《釋名》弩,怒也,有勢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爲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戸樞機,開合有節也。《古史考》黃帝作弩。《太公·六韜》强弩長兵者,所以踰水戰也。《史記·孫吳傳》萬弩夾道而發。又弩師,軍名。《後漢·順帝紀》調五營弩師,令敎習戰射。又弩父,卒名。《揚子·方言》東海之門卒謂之弩父。《註》主擔幔弩導幨,因名。又水弩,蟲名。《前漢·五行志註》射工亦呼水弩。

【拂拭】掸拂;揩擦。汉刘向《新序·杂事二》:“﹝无盐女﹞於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唐白居易《感镜》诗:“今朝一拂拭,自照顦顇容。”《坛经·行由品》:“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臺。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明刘基《从军五更转》诗:“健儿争先起,拂拭宝刀看。”叶圣陶《城中·病夫》:“他无意识地把草帽除下,一只手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巾来拂拭额上的汗。”2.吹拂;掠过。巴金《<春>序》:“我写完《春》,最后一次放下我的自来水笔,稍微感到疲倦地掉头四顾,春风从窗外进来,轻轻拂拭我的脸颊。”峻青《秋色赋·珊瑚沙》:“长堤上

【重】〔古文〕《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又《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

【七】《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桼

【宝床】1.贵重的坐具或卧具。常特指皇宫中御用或寺庙中陈设者。宋张先《玉树后庭花·上元》词:“宝牀香重春眠觉,魫窗难晓。”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庚寅岁冬夕,忽梦游一道宫,金碧明焕,一巨殿,一宝牀,岿然於中,一金龙蟠蜛於牀之上。”宋苏辙《千叶白莲花》诗:“蔫然落宝牀,应返梵天去。”《宣和书谱·李白》:“﹝李白﹞论世务,答蕃书,笔不停缀。帝嘉之,以宝牀赐食於前,手为和羹。”2.放御玺的大几。《金史·礼志五》:“太常博士引太尉奉册宝出,主节者持节前导,册牀在前,宝牀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