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使传宣,颁赐锡赉,清晓欢声旁午

中使传宣,颁赐锡赉,清晓欢声旁午

诗句读音
清晓欢声旁午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qīng xiǎohuānshēngbàng wǔ
颁赐锡赉平仄:平 仄 平 仄
拼音: bān4xī lài
中使传宣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zhōng shǐchuán xuān

中使传宣,颁赐锡赉,清晓欢声旁午释义

【清晓】天刚亮时。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诗:“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宋欧阳修《渔家傲》词之七:“人语悄,那堪夜雨催清晓。”《红楼梦》第五九回:“一日清晓,宝釵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轻寒。”应修人《初游草佳村》诗:“清晓里布机声,就前村到后村。”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旁午】“旁迕”。交错;纷繁。汉王褒《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颜师古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2.四面八方;到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尔朱荣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魏社稷,愚智同见。”宋刘克庄《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钱锺书注:“旁午

【颁】《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汾。《廣韻》魚大首。亦衆貌。《詩·小雅》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又《唐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音班。《廣韻》布也,賜也。《禮·明堂位》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註》頒,讀爲班。《周禮·天官·大宰》匪頒。《註》匪,分也。頒,讀爲班布之班,謂班賜也。又《說文》鬢也。《正韻》頟兩旁曰頒。《孟子》頒白者。《註》頒,班也。頭半白班班者也。又分也。《書·洛誥》乃惟孺子,頒朕不暇。《傳》我爲政,常若不暇。汝惟小子,當分取我之不暇而行之。《釋文》頒音班。又甫云反。又《說文

【赐】《唐韻》《集韻》《韻會》斯義切,思去聲。《說文》予也。《篇海》錫也。《禮·曲禮》三賜不及車馬。《註》三賜,三命也。《疏》受命卽受賜。又《玉藻》凡賜,君子與小人不同日。又《公羊傳·僖二年》虞郭之相救,非相爲賜。《註》賜,猶惠也。又《玉篇》賜,施也,空盡也。又姓。《玉海》齊大夫子賜之後。 《正字通》俗作,非。

【锡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夫赏训锡賚,岂关心解。”《旧唐书·郭暧传》:“大历中,恩宠冠於戚里,岁时锡賚珍玩,不可胜纪。”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享千钟厚禄,锡賚天厨。”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念其远道输忱,从优锡賚。”2.指赏赐之物。《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锡賚,皆缄封不启。”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纪其旬宣,颂其燕喜福禄,而侈大其受命於王,车旗之庶、锡賚之多者,古之宾客,用拜辟席,择言之所言也。”

【中使】的使者。多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凡詔所徵求,皆令西园騶密约勑,号曰‘中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勉膳禁哭,中使相望。”张铣注:“天子私使曰中使。”唐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曾太师决国计。”顶用,好用。元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好孩儿也,这钱直恁般中使!”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纔知道这钱中使,我省的了也。”

【传宣】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2.指宣传。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3.传令宣召。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粘罕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4.犹传扬。明邵璨《香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