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瞳遗迹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重瞳遗迹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

诗句读音
重瞳遗迹已尘埃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zhòng tóngyí jìyǐchén āi
惟有黄楼临泗水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wéi yǒuhuánglóulín4shuǐ

重瞳遗迹已尘埃,惟有黄楼临泗水释义

【重瞳】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论》“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裴駰集解引《尸子》:“舜两眸子,是谓重瞳。”《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道场如讷禅师》:“师目有重瞳,手垂过膝。”2.泛指帝王的眼睛。唐李远《赠写御真李长史》诗:“初分隆準山河秀,再点重瞳日月明。”《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应制诗是进御的,圣天子重瞳观览,还该要有些气象。”参见“重瞳子”。3.代称虞舜或项羽。(1)代称舜。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

【遗迹】“遗跡”。亦作“遗蹟”。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跡,皇頡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宋苏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

【尘埃】飞扬的灰土。《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鳶。”《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唐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柔石《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2.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

【惟有】《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宋苏轼《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诗之一:“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那刘省帅向来最恨的是吃鸦片烟,这是那一班中兴名将公共的脾气,惟有他恨的最利害。”

【黄】〔古文〕《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又縣名。《

【泗】《唐韻》《集韻》《韻會》息利切《正韻》息漬切,音四。水名。《說文》水受泲水,東入淮。《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正義》泗水出濟隂乗氏縣。《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又國名。《前漢·地理志》泗水國,故東海郡也。元鼎四年,別爲泗水郡,郡有泗陽縣。又州縣名。《廣輿記》泗州屬江南鳳陽府,春秋時徐子國,漢厹猶,晉宿預,魏東楚,陳安州,後周泗州。又泗水縣,今屬兗州府。又泗口,在宿遷縣。《通典》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又涕泗也。《詩·陳風》涕泗滂沱。《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