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

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

诗句读音
中五之德方峨峨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zhōng wǔzhīdéfāngé é
胡胡呼呼何奈何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hú húhū hūhé|hē|hènài hé

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释义

【中五】的土运。旧时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属土,故称。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是夜梦黄衣童子歌於帐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可奈何。’詰旦,上具言其梦,侍臣咸称土运当王,敌虏破灭之兆也。”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德】《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登入聲。《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又《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又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峨峨】亦作“峩峨”。1.高貌。《文选·<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吕向注:“峨峨,高皃。”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九嵕嶻嶭,南山峩峩。”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三:“峩峩高山巔,浼浼青川流。”元张可久《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曲:“羽盖峨峨,虎皮驮驮。”苏曼殊《燕子龛随笔》:“﹝王子﹞傅粉涂脂,峨峨云髻,状若好女焉。”2.盛壮,盛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毛传:“峨峨,盛壮也。”清王士禄《顾云美八分书歌》:“当年海内无干戈,留都之物尤峨峨。”

【胡胡】1.象声词。形容风声、笑声或器物震动的声音。宋沉括《岸老堂记》:“非步非騫,胡胡然循堦而鸣者,塏予以涧崖之冷风也。”茅盾《子夜》一:“只有不很懂事的阿萱依然张大了嘴胡胡地笑。”茅盾《赵先生想不通》:“他听得了胡胡的响声。老二或大少奶奶又已把电扇开起。”2.指胡琴。束为《好人田木瓜》:“白天上地劳动,黑夜就在这间小正房里看报、锯胡胡。”

【呼呼】1.象声词。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等。《西游补》第七回:“次日平明,俺还在虎帐里呼呼的睡着,只听得南边百万人叫万岁,万岁。”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走到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十月》1981年第1期:“﹝我﹞直立在卡车上,风从我耳边呼呼地吹过。”2.常形容行动急骤,气势盛大。《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珍哥﹞要往十王殿去,呼呼的坐了晁大舍的大轿就去,没人拦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当时只听得城上一片嘈嚷,説:‘小埝漫咧!小埝漫咧!’城上的人呼呼价往下跑。”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奈何】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宋叶适《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冰心《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2.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3.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