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诗句读音
中心愿平仄:平 平 仄
拼音: zhōng xīnyuàn
平虏保民安国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píng3bǎo mínānguó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释义

【中心】1.心中。《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宋陈亮《酌古论·桑维翰》:“虽能快中心之所欲,而后世之被其患盖有不可胜道者。”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四:“拥衾不敢寐,中心伤且悼。”2.衷心。《诗·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貺之。”《国语·鲁语上》:“苟中心图民,智虽不及,必将至焉。”《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若舍亲家踌蹰之际,全仗三老攛掇一声,説陈某是中心计较,不是虚情。”3.正中央,指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唐徐夤《题福州天王阁》诗:“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明蒋一葵《长安客话

【愿】《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又與原通。《論語》鄕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愿同。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

【虏】《唐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虜掠也。《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又地名。《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

【保民】安民;养民。《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孟子·梁惠王上》:“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国语·周语上》:“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韦昭注:“保,养也。”《汉书·匡衡传》:“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颜师古注:“保,养也;陈,施也。”2.保护人民。《左传·昭公十八年》:“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宋曾巩《与孙司封书》:“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国】〔古文〕囗囶圀《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