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遗老,亡柰檄书何
诗句 | 读音 |
---|---|
亡柰檄书何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七歌 拼音: wáng|wúnàixí shūhé|hē|hè |
中原有遗老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 1|4yuányǒu|yòuyí lǎo |
中原有遗老,亡柰檄书何释义
【亡】《唐韻》《集韻》《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註》謂廢時失事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又滅也。《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又逃也。《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又與忘同。《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又《正韻》同無。《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毛傳》亡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徐曰》音隱,隸作亡。《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
【柰】《唐韻》《集韻》乃帶切《韻會》乃代切《正韻》尼帶切,音。《說文》果名。《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潘岳·閒居賦》二柰曜丹白之色。又徐鉉曰:假借爲柰何字。《書·召誥》曷其柰何弗敬。又《廣韻》那也。柰、那通。《王維·酬郭給事詩》强欲從君無那老。那作柰。《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柰。柰作那。○按俗作,以別于柰何之柰。又俗作奈,以別于柰果之柰。皆非。
【檄书】檄文。《六韬·分合》:“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后汉书·寇恂传》:“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於温下。”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宋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词:“想见鸞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参见“檄”。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又《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论》:“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唐柳宗元《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遂使垂白遗老,再逢大宝之安。”清孙枝蔚《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诗:“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璉。”2.指前朝老人或旧臣。《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晋书·徐广传》:“君为宋朝佐命,吾乃晋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徐丹厓明文远》:“戴良係元代遗老,王猷定係国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