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执笔心坐驰,流传人间眩心脾
| 诗句 | 读音 |
|---|---|
| 周生执笔心坐驰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zhōu shēngzhí bǐxīnzuòchí |
| 流传人间眩心脾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liú chuánrén jiānxuànxīn pí |
周生执笔心坐驰,流传人间眩心脾释义
【周生】国魏有周生烈。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执笔】持笔。汉刘向《列女传·珠崖二义》:“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蔡元培《养成优美高尚思想》:“然执笔按纸,画鸡画牛,有何用乎?”2.引申为记录或写作。《魏书·山伟传》:“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四:“玄奘法师翻译梵本经论,时薛元超、李义府问古今译义如何。师曰:‘苻坚时量瞿译,中书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鳩摩罗什译,安城侯姚嵩执笔。’”鲁迅《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3.书法术语。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沉尹默《学书丛话·几个问题的回答》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坐】〔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又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又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又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
【驰】〔古文〕《廣韻》直離切《集韻》《韻會》《正韻》陳知切,音池。《玉篇》走奔也。《廣韻》馳騖也,疾驅也。《左傳·莊十年》公將馳之。又《玉篇》天子道也。《正字通》馳道,天子所行路,若今之中道。又姓。《姓苑》明馳九垓,仁壽縣舉人。又《集韻》唐何切,音駝。亦走也。又叶徒臥切,音隋。《詩·小雅》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又叶尺里切,音恥。《劉向·九歎》周流覽於四海兮,志升降以高馳。徵九神於回極兮,建虹采以招指。又叶直詈切,音滯。《蔡邕·彈棊賦》於是列象,彫華逞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
【流传】传下来;传播开。《墨子·非命中》:“声闻不废,流传至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当时吴濞、邓通,皆得自铸钱,独多流传,至今不絶。其轻重适中,与今钱略相似。”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徐电发词,当时盛负重名,至於流传海外,可谓荣矣。”秦牧《艺海拾贝·核心》:“那些平白如话,而又表达了群众心声或者阐述了深刻思想的诗句,可以世代流传。”
【人间】閒”。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宋苏轼《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清郑燮《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崑崙,閲尽人间春色。”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晋陶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宋赵令
【眩】《唐韻》黃絢切《集韻》《韻會》《正韻》熒絹切,音衒。《說文》目無常主也。《博雅》惑也。亂也。《中庸》敬大臣則不眩。《前漢·元帝紀》俗儒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師古註》眩,亂視也。又眠眩,亂也。瞑眩,劇也。詳眠瞑二字註。又眩疾,風疾也。《後漢·姜肱傳》言感眩疾,不欲出風。又眩雷,地名。在烏孫北。見《漢書》。又《韻會》或作。《荀子·正論篇》上周密則下疑矣。《註》與眩同,謂幽深難知。又與眴通。詳眴字註。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涓切,衒平聲。義同。又《釋名》懸也。目視動亂,如懸物遙遙然不定也。《靈
【心脾】亦指心。三国魏甄皇后《塘上行》:“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五代齐己《忆杜匡庐日》诗:“何当旧泉石,归去洗心脾。”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不必名家老手也。”梁斌《播火记》三:“梨子上爬着露珠儿,露水泼在手上,泼在脸上,虽然是一点点,也沁透人的心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