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诗句读音
试茶尝味少知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hì chácháng wèishǎo|shàozhī yīn
甃石封苔百尺深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zhòu shífēngtái|tāibǎi chǐshēn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释义

【试茶】蔡襄《茶录》:“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清张岱《陶庵梦忆·禊泉》:“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清马曰璐《汧江太史斋中品泉盛青嵝同作》诗:“清晨同过太史家,不比试茶閒自啜。”

【尝味】1.品辨味道。《孔子家语·五帝德》:“﹝黄帝﹞播时百穀,尝味草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上》引寇宗奭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2.比喻体验。叶圣陶《倪焕之》十四:“锄头、鹤嘴、畚箕等等东西拿在手里,我们的心差不多要飞起来了--我们将亲近长育万物的土地,将尝味淌着汗水劳动的滋味,将看见用自己的力气换来的成绩。”鄂华《自由神的命运》:“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有力量写好这一篇札记,把我所尝味到的这种心灵的震动,带给每一个读它的人。”

【少】《唐韻》書沼切《韻會》始紹切,燒上聲。《說文》不多也。从小丿聲。《徐曰》丿音夭。《禮·禮器》禮有以少爲貴者,謂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是也。食力,庶人也。又少頃,有閒也。《孟子》少則洋洋焉。又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史記·蘇秦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又《廣韻》式照切《韻會》《正韻》失照切,燒去聲。《玉篇》幼也。《增韻》老之對也。《易·本義》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隂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又少儀。《禮記》篇名。少室,山名。又副貳也。《前漢·賈誼傳》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

【知音】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2.《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

【甃石】石为壁。唐白居易《池上即事》诗:“行寻甃石引新泉,坐看修桥补钓船。”明宋濂《桐江大师行业碑铭》:“至於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六》:“其壙穴地甃石为方形,嵌壁累石,计有九层。”傅尃《金山旧耸江心》诗:“镇门空见坡留带,甃石争传陆品泉。”

【苔】《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百尺】十丈。喻高、长或深。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晋左思《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李善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李善注:“百尺,帆檣也。”汉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