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诗句读音
城背北邙原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2bèi|bēiběi mángyuán
舟通南越贡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ōutōngnán yuègòng

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释义

【城】《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又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又《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

【背】《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音輩。《說文》也。从肉北聲。《韻會》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隂也。《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易·艮卦》艮其背。《註》背者,無見之物也。又手背。《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又壽也。《爾雅·釋詁》背,壽也。《詩·大雅》黃耉台背。又《魯頌》黃髮台背。《傳》台背,皆壽徵也。又日旁氣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又《玉篇》堂北曰背。《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傳》背,北堂

【北邙】“北芒”。1.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汉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唐沉佺期《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洛城。”《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2.借指墓地或坟墓。晋陶潜《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唐欧阳詹《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听提刀廝杀把眉攒,长嗟嘆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东坦萧然。’”王闿运《哀江南赋》:“鬼躑躅于

【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又《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

【舟】《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又《正韻》載也。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南越】“南粤”。1.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通典·州郡·古南越》:“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古谓之雕题,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前蜀韦庄《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诗:“莫问流离南越事,战餘空有旧山河。”清赵翼《啖荔戏书》诗:“昔啖荔支在南粤,食不知味为忙碌。”2.国名。秦末赵佗建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史记·南越列传》:“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汉书·两粤传》:“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

【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送切,攻去聲。《說文》獻功也。《書·禹貢序》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傳》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禮·曲禮》五官致貢曰享。《註》貢,功也。又《易·繫辭》六爻之義,易以貢。《註》告也。又《爾雅·釋詁》貢,賜也。又《廣雅》貢,上也。又《玉篇》貢,通也。又《廣韻》貢,薦也。又姓。《前漢·貢禹傳》字少翁,琅邪人。《急就篇》孔子弟子子貢,其後以字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