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招招而去岸,帆冉冉以行风

舟招招而去岸,帆冉冉以行风

诗句读音
帆冉冉以行风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fānrǎn rǎnyǐxíng fēng
舟招招而去岸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二十八翰
拼音: zhōuzhāo zhāoérqùàn

舟招招而去岸,帆冉冉以行风释义

【帆】〔古文〕《廣韻》《集韻》符炎切,音凡。《集韻》舟上幔以帆風。《馬融·廣成頌》張雲帆施蜺幬。又石帆,草名。《左思·吳都賦》石帆水松。《註》劉逵曰: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又《廣韻》《集韻》《正韻》扶泛切,音梵。《廣韻》船使風。《釋名》帆,汎也。隨風張幔曰帆。使舟疾,汎汎然也。《韓愈·除官赴闕詩》無因帆江水。《註》洪興祖曰:船使風也。 《玉篇》與同。亦作颿。

【冉冉】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文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吕向注:“冉冉,渐渐也。”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宋张孝祥《忆秦娥》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明何景明《短歌行》:“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晋葛洪《神仙传·栾巴》:“﹝巴﹞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巴所在。”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郁达夫《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行风】指采用某种措施来教育感化。《逸周书·大聚》:“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賔大夫免列以选,赦刑以宽,復亡解辱,削赦轻重皆有数,此谓行风。”孔晁注:“行风化也。”流动的风。南朝宋鲍照《与荀中书别》诗:“劳舟厌长浪,疲斾卷行风。”

【舟】《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又《正韻》載也。

【招招】1.招呼貌。《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招招,号召之貌。”郑玄笺:“舟人之子号召当渡者。”清许润《己巳六月拜别家慈之楚》诗:“舟子招招促行李,残书数卷裹破被。”2.摇摆荡漾貌。南朝齐谢朓《始之宣城郡》诗:“招招漾轻檝,行行趋巖趾。”唐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3.长软貌。《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末梢,言长耎也。”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岸】《唐韻》五旰切《集韻》魚旰切《韻會》疑旰切《正韻》魚幹切,音犴。《說文》水厓而高者。《爾雅·釋地》望厓洒而高岸。《註》厓峻而水深曰岸。《詩·衞風》淇則有岸。《小雅》高岸爲谷。又階也。《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註》襄,高也。岸,殿階也。又魁岸,雄傑也。《前漢·江充傳》爲人魁岸。《註》岸者,有廉稜如崖岸形。《唐書·宦者傳》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又道岸。《詩·大雅》誕先登于岸。《註》道之極至處也。又露額曰岸。《後漢·馬援傳》帝岸幘見援。又獄名。《詩·小雅》宜岸宜獄。《註》鄕亭之繫曰岸,朝廷曰獄。韓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