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风秋九夏,溪月书三更

竹风秋九夏,溪月书三更

诗句读音
溪月书三更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1yuè shūsān gēng
竹风秋九夏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ú fēngqiūjiǔ xià

竹风秋九夏,溪月书三更释义

【溪】《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又水註川曰谿。 《廣韻》或作磎。

【月书】缘簿。明孙梅锡《琴心记·夜亡成都》:“止赖得一声瑶琴谱牒,便上了数行月书婚帖。”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蓝桥玉杵先投,信月书赤绳难换。”参见“月下老人”。2.书体名。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楷书、小科隶,此五十种,皆纯墨。”3.每月考试登记簿。宋代太学每月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文理优劣,逐月书于簿籍,以决升降。宋陈亮《变文法策》:“学校课试之法非不善,而月书、季考何为者哉!”《宋史·职官志五》:“崇寧初,立月书、季考法。”《

【三更】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唐崔颢《七夕词》诗:“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2.指三更更鼓。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怀贞夫人倚门而立者有间,室外有打三更之声。”

【竹风】之风。唐杜甫《远游》诗:“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南唐冯延巳《归自谣》词之一:“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宋苏轼《西斋》诗:“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典

【秋】〔古文〕龝《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又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又《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又《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又九月爲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輕重

【九夏】1.古乐名。《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郑玄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清夏炘《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2.夏季,夏天。晋陶潜《荣木》诗序:“日月推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