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洄渊源一线寒,再从伊洛起涛澜
诗句 | 读音 |
---|---|
再从伊洛起涛澜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zàicóng|zòngyī luòqǐtāo lán |
洙洄渊源一线寒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12yuān yuányīxiànhán |
洙洄渊源一线寒,再从伊洛起涛澜释义
【再】《唐韻》《集韻》《韻會》作代切,音載。《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徐曰》一言舉二也。《玉篇》兩也。《廣韻》重也,仍也。《書·禹謨》朕言不再。《禮·儒行》過言不再。《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又子例切,音祭。《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从】《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
【伊洛】1.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唐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清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伊洛想神功。”2.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漢
【涛澜】波澜,大浪。唐李白《赠华州王司士》诗:“淮水不絶涛澜高,盛德未泯生英髦。”一本作“波澜”。宋苏轼《送曹辅赴闽漕》诗:“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宋陆游《上辛给事书》:“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漢
【洙】《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音殊。水名。《前漢·地理志》洙水,出泰山郡蓋縣,臨樂子山,西北入泗。《水經注》泗水自汴會於洙水。又姓。
【洄】《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音回。《說文》洄也。《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詩·秦風》溯洄從之。又水流貌。《後漢·王景傳》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又湖名,在襄陽。《水經注》蔡州大岸西,有洄湖。又通。《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音韋。又《集韻》胡對切,音潰。洄湜,水淸也。漢典考證:〔《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 考證:〔《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
【渊源】1.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原。《汉书·董仲舒传赞》:“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羣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筦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干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之有也。”宋苏轼《复改科赋》:“探经义之渊源,是非纷若;考辞章之声律,去取昭然。”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唐律疏议>跋》:“唐律本隋,由魏而周而隋,有渊源也。”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若要追求它的渊源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线】《廣韻》《集韻》《韻會》私箭切,音綫。《正韻》先見切,音霰。《說文》綫,古文作線。《周禮·天官》縫人掌王宫縫線之事。《註》線,縷也。又《冬官·考工記·鞄人》察其線,欲其藏也。《註》謂縫車之縷。《集韻》亦作絤。
【寒】〔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