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者朝见后归山背景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注释译文诗人有哪些,注释译文有哪些诗人?注释译文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注释译文诗人!”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1)蔼:古同“霭”,云气。(2)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螿啼,感阴气也。”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3)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4)征衣:出征将士之衣。(5)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6)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
【地角天涯】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南朝陈徐陵《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燕南赵北,地角天涯,言接未由,但以潜欷!”唐杨凭《湘江泛舟》诗:“湘川洛浦三千客,地角天涯南北遥。”元赵鸾鸾《悲笳四拍》之四:“行处坐处兮思念我乡曲,地角天涯兮不见我骨肉。”郭沫若《王昭君》:“她母亲不忍和她远离,眼看地角天涯要使她们伶仃的母女家永远不能相见,她们的悲哀更是不待说的。”汉
【地角天涯】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南朝陈徐陵《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燕南赵北,地角天涯,言接未由,但以潜欷!”唐杨凭《湘江泛舟》诗:“湘川洛浦三千客,地角天涯南北遥。”元赵鸾鸾《悲笳四拍》之四:“行处坐处兮思念我乡曲,地角天涯兮不见我骨肉。”郭沫若《王昭君》:“她母亲不忍和她远离,眼看地角天涯要使她们伶仃的母女家永远不能相见,她们的悲哀更是不待说的。”汉
【落花时节】指暮春季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宋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词:“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清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射猎》词:“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忆吹簫。”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猩猩血】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唐张祜《上巳乐》诗:“猩猩血綵繫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橈。”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词:“休説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青门道】指古长安青门外的大道。唐李白《寓言》诗之三:“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王琦注:“《雍録》:‘青门,在汉都城,为东面南来第一门,即邵平种瓜之地。’”南唐冯延巳《菩萨蛮》词:“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参见“青门”。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芙蓉苑】即芙蓉园。唐王建《宫中三台》词:“鱼藻池边射鸭,芙蓉苑里看花。”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之五:“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参见“芙蓉园”。
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人远远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
⑴滟滟:水面闪光的样子。⑵举棹:括号里的“举棹”“年少”,均为和声。⑶年少:指少年男子。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⑷无端:无故,没来由。
【水精帘】亦作“水晶帘”。1.用水晶制成的帘子。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唐李白《玉阶怨》诗:“却下水精帘,玲瓏望秋月。”唐温庭筠《菩萨蛮》词:“水精帘里颇梨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明徐渭《续白燕》诗之二:“云母屏深低縞袖,水晶帘动拂流黄。”清黄景仁《减字木兰花·中秋夜感旧》词:“相思谁説?水晶帘外朦朧月。”苏曼殊《东居杂诗》之三:“説到年华更羞怯,水晶帘下学箜篌。”2.喻指瀑布。清魏源《黄山诸谷·松谷五龙潭》:“百尺水精帘,四面《水仙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