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己叹注释
【幽并儿】幽并二州多豪侠之士,故用以喻侠客。语出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朱琦《狼兵收宁波失利书愤》诗:“迴军与角者为谁?巴州都士幽并儿。”
“注释译文诗人有哪些,注释译文有哪些诗人?注释译文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注释译文诗人!”
【幽并儿】幽并二州多豪侠之士,故用以喻侠客。语出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朱琦《狼兵收宁波失利书愤》诗:“迴军与角者为谁?巴州都士幽并儿。”
【落花流水】形容残春的景象。唐李羣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思离襟。”宋欧阳修《夜行船》词:“催行色、短亭暮春,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清李渔《巧团圆·梦讯》:“仍是刘郎前度,怪种桃道士,踪影全无。落花流水指迷途。”2.比喻残败零落的样子。《红楼梦》第四回:“这日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3.比喻话说得夸大而不切实际。《大马扁》第四回:“﹝康有为﹞对着小宝搬着无数话来,一来説自己是个举人,二来説起自己在京如何阔绰……説得落花流水。”典
【直如弦】样直。比喻为人正直。《后汉书·五行志一》:“顺帝之末,京都童謡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鉤,反封侯。’”南朝梁吴均《从军行》:“微诚言不爱,终自直如弦。”
【柳色新】词牌《小重山》的别名。因宋韩淲词《小重山·柳色新》中的“点染烟浓柳色新”句而得名。参阅《词谱》卷十三。
【摩诃池】池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十二里。相传隋蜀王秀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一僧见之曰:“摩訶宫毗罗。”盖胡僧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其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訶池”。一说,为隋萧摩诃所置,故名。唐高骈《残春遣兴》诗:“画舸轻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摩訶池上追游路,红緑参差春晚。”清曹寅《题云辨上人小照》诗:“梅为琢鍊堆前树,人是摩訶池上莲。”
【筇竹杖】制的手杖。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仇兆鳌注:“《蜀都赋》:‘筇杖传节於大夏之邑。’顾凯之《竹谱》:‘筇竹,高节实中,状若人,剖为杖。出南广邛都县。’《竹记》云:‘邛州多生竹,俗谓之扶老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筇竹杖蜀中无之,乃出徼外蛮峒。蛮人持至瀘溆间卖之,一枝纔四五钱。以坚润细瘦九节而直者为上品。”清钮琇《觚賸·白耷山人诗》:“大夏远求筇竹杖,长秋私典羽林兵。”
【万水千山】遥远险阻。宋徽宗《燕山亭·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贯休》:“﹝贯休﹞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缾一鉢垂垂老,万水千山特特来’。”清李渔《怜香伴·惊遇》:“远隔着万水千山,跋涉前来。”毛泽东《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醉如泥】《后汉书·周泽传》“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三:“肯藉荒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宋张孝祥《西江月》词:“三杯村酒醉如泥,天色寒呵且睡。”清李福《浣溪沙》词:“望里层层众緑齐,春风也怕子规啼,只须饮到醉如泥。”2.酒杯名。宋无名氏《五国故事》卷下:“延羲在位,为长夜之饮,锻银叶为酒杯,以赐饮羣下。银叶既柔弱,因目之为冬瓜片,又名之曰醉如泥。”
【行不得】做。《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姑娘连连摆手説:‘这事断断行不得!’”2.行不到。《水浒传》第四回:“鲁提辖便和金老行不得半里,到门首,只见老儿揭起帘子叫道:‘我儿,大恩人在此。’”《水浒传》第六七回:“行不得一日,正走之间,只见走过一条大汉,直上直下相李逵。”3.谓行路艰难。宋范成大《两虫》诗:“鷓鴣忧兄行不得,杜宇劝客不如归。”清尤侗《闻鹧鸪》诗:“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廖公侠《感事》诗:“风雨瀟瀟行不得,鷓鴣声裡黯销魂。”参见“行不得也哥哥”。
【九衢尘】。借指烦扰的尘世。唐陆龟蒙《渔具·篛笠》诗:“不识九衢尘,终年居下泂。”前蜀杜光庭《思山咏》:“因卖丹砂下白云,鹿裘惟惹九衢尘。”宋王禹偁《马上偶作寄韩德纯道士》诗:“又抛三洞趣,来入九衢尘。”
【金缕衣】织的衣服。南朝梁刘孝威《拟古应教》诗:“青铺緑琐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宋崔公度《金华神记》:“女子笑曰:‘君怯耶!’即以金缕衣置肩上,生稍安。”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既付金缕衣,何不一啟颜?”2.曲调名。唐杜牧《杜秋娘诗》:“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自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錡常唱此辞。”
【玉搔头】1.即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唐白居易《长恨歌》:“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清郑燮《扬州》诗:“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参见“玉簪”。2.指美女。宋张元干《菩萨蛮·戏呈周介卿》词:“醉倚玉搔头,几曾知旅愁。”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