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报本寺注释
【满世间】世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后来,他看见生宝在蛤蟆滩和下堡村,满世间跑来跑去,大喊大叫,说一些在他看来是过分大胆的话,他心下很是不安。”参见“满世界”。典
“注释译文诗人有哪些,注释译文有哪些诗人?注释译文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注释译文诗人!”
【满世间】世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后来,他看见生宝在蛤蟆滩和下堡村,满世间跑来跑去,大喊大叫,说一些在他看来是过分大胆的话,他心下很是不安。”参见“满世界”。典
【波罗蜜】1.亦作“波罗密”。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刘孝标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唐牟融《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明无名氏《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观音力。”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印度和马来西亚,我国华南各地有栽培。参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果》。
【绮罗筵】即绮筵。华美丰盛的筵席。唐聂夷中《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綺罗筵,只照逃亡屋。”宋贺铸《小重山》词:“伤心不照綺罗筵。孤舟里,单枕若为眠。”明郭登《送岳季方还京》诗:“多情只照綺罗筵,莫照天涯远行客。”
【明月清风】风明月。比喻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明沉采《千金记·遇仙》:“恋功名水上鸥,俏芒鞋尘内走,怎如明月清风随地有,到头来消受。”典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
【漉酒巾】巾。泛指葛巾。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十三:“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履,林间漉酒巾。”明宋濂《跋<匡庐社图>》:“其一人冠漉酒巾,被羊裘,杖策徐行。”参见“漉酒”。
【登山屐】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登躡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常用作登山探幽的典故。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宋苏辙《次题方子明道人东窗韵》:“齿折登山屐,尘生貰酒缾。”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每并登山屐,常随泛月觥。”参见“谢公屐”。典
【清风高节】喻人品格纯洁,节操高尚。唐牟融《题赵支》诗:“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我朝贤后哲妃,贞妇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简编,清风高节,争光日月。”清戴名世《<梅文常稿>序》:“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礪末俗。”亦作“清风峻节”。清陈确《上闵辰生先生书》:“吾师清风峻节,夙昔所仪,而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林下清风】林下风气”。《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典
【柳摇金】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参阅《词谱》卷十二。2.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入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四、四、五、五、五、四、五、四、四、四、四、六(十二句),第十一句须复唱。大都用为过曲,有时也作为小令。
【行色匆匆】促。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元曾瑞《醉花阴·怀离》套曲:“行色匆匆易伤感,陡恁般香消玉减。”冰心《寄小读者》二十:“又是在行色匆匆里,一两天要到新汉寿。”亦作“行色悤悤”、“行色怱怱”。《荡寇志》第一○二回:“成英拱手道:‘行色悤悤,未能多叙,此后李兄如有见教,可向检讨衙门一问,便知小弟住处。’”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而春煦行色怱怱,不能久待,十日告成。”
【消不得】不的”。1.受用不得。唐白居易《哭从弟》诗:“一片緑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你道他一介儒,消不的千钟粟。”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不韵·党进画真》:“党进命画工写真。写成,大怒,詰画师云:‘我前时见画大虫,犹用金箔贴眼,我消不得一对金眼睛?’”2.少不得。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消不的你请我坟院里坐一坐,教你祖宗教得生天。”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你为官消不得人伏侍,你忙杀呵写不得那半张纸。”3.抵不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看了这个标致模样,今与你做个小娘子,难道消不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