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译文诗人有哪些,注释译文有哪些诗人?注释译文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注释译文诗人!”
【笔如椽】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珣所草。”后因以“笔如椽”喻大手笔或重要的文墨之事。宋苏轼《光禄庵》诗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閒处笔如椽。”
【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溪旁有唐杜甫的故居浣花草堂。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三:“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仇兆鳌注引《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綵牋,故号浣花溪。”唐张籍《送客游蜀》诗:“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明梁辰鱼《七犯玲珑·惜别》曲:“浣花溪畔惊重见,谁发夜深船。”清赵翼《寄题怀杜阁》诗:“逈胜浣花溪,当年只草堂。”
【桐花烟】华烟”。用桐油烧的烟。为制墨的原料。宋何薳《春渚纪闻·桐华烟如点漆》:“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桐华烟。其製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鑑。画工寳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宋何薳《墨记·桐华烟如点漆》:“取桐油烧烟,名桐花烟。”
【孝廉船】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晋吴郡人张凭举孝廉,自负其才,造访丹阳尹刘惔,与诸贤清谈,言约旨远,一坐皆惊。刘延之上坐,留宿至晓。张还船,须臾,刘遣使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刘与张凭即同载诣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抚军称善,即用张为太常博士。时人荣之。后遂以“孝廉船”为褒美才士之典。唐李白《送王孝廉觐省》诗:“寧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唐杜甫《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云深驃骑幕,夜隔孝廉船。”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抑扬中散曲,飘泊孝廉船。”郁达夫《留别沉涛青》诗:“醉来情易动,泣上孝廉船。”
【蛮烟瘴雨】指蛮荒地区的烟雨瘴气。亦指蛮荒地区。宋黄公度《眼儿媚·梅词和傅参议韵》词之一:“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明史·刘可训传》:“可训将孤军,出入蛮烟瘴雨者多年。”清黄景仁《洞庭行》:“蛮烟瘴雨土卑溼,留我寄命於兹乡。”
【无尽灯】佛教语。谓以一灯点燃千百盏灯。比喻以佛法度化无数众生。《维摩经·菩萨品》:“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説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唐张说《游龙山静胜寺》诗:“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宋陆游《别建安》诗之一:“信缘不作痴窠窟,即是吾家无尽灯。”
【国夫人】的一种封号。《通典·职官十六》:“大唐外命妇之制,诸王母、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宋高承《事物纪原·国夫人》:“宋鄱阳侯孟怀玉母,拜国夫人,洎隋高凉洗氏以功封譙国太夫人,此夫人封国之始也。”《宋史·职官志三》:“外内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孺人。”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至妇人之封,六朝以前见於史传者,间有国夫人、太夫人之封,其详不可考。唐则一品封国夫人,二品三品郡夫人。”
【螭头笔】臣入值记事。宋梅尧臣《送李学士河东转运》诗:“重持使者节,北上太行行。未注螭头笔,来賙塞下兵。”参见“螭头官”、“螭头载笔”。典
【莲花府】犹莲幕。唐李嘉祐《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诗:“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唐韩翃《赠别王侍御赴上都》诗:“西向洛阳归鄠杜,回头结念莲花府。”参见“莲幕”。
【莲花座】亦称“莲座”。即佛座。佛座作莲花形,故名。唐王勃《观佛迹寺》诗:“莲座神容儼,松崖圣趾餘。”《西游记》第六三回:“大圣,你去脱大难……高登莲座,可贺可贺!”清唐孙华《哭大兄允中》诗之三:“六时勤礼莲花座,五夜频繙贝叶书。”
【凤求凰】乐府琴曲名。因司马相如求卓文君诗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我将絃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楚阳台】山县城西的高都山上。相传为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处。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也不唱韩元帅偷营劫寨,也不唱汉司马陈言献策,也不唱巫娥云雨楚阳臺……只唱那娶小妇的长安李秀才。”明徐霖《绣襦记·诡代僦居》:“楚阳臺云雨散,梦魂迷,巫山女何处寻之。”
【连云栈】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古为川陕之通道。自凤县东北草凉驿南至开山驿,全长约四百七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因故址增修,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战国时秦惠王伐蜀所经之栈道,汉张良劝刘邦烧绝所过栈道,皆指此。元徐再思《朝天子·常山江行》曲:“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泝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明沉采《千金记·北追》:“俺指望龙投大海驾天关,谁承望君骑勒马连云栈。”参阅《战国策·秦策三》、《史记·留侯世家》。汉
【如椽笔】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珣所草。”后遂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宋杨万里《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明郭贞顺《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参见“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