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注释译文

“注释译文诗人有哪些,注释译文有哪些诗人?注释译文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注释译文诗人!”

题金山妙高堂注释

【千步廊】长廊。宋曾巩《答葛蕴》诗:“同行千步廊,揽轡金马门。”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宫城》:“院西曰淑景殿,又西则三落四落五落,为东西千步廊……城之东北隅,有紫云阁,其南有山水池阁,西为南北千步廊。”2.明代朝廷贮存奏章底本的地方。明沉德符《野获编·六科廊章奏》:“嘉靖乙丑春,千步廊燬於火,先朝所贮疏稿底本俱成煨烬。”典

送张倅注释

【坐运筹策】帐内策划军事方略。《汉书·项籍传》:“夫击轻鋭,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夫被坚执鋭,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

送赵判官端国趁班改秩注释

【醉春风】名。又名《怨东风》。参阅《词谱》十四。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桂林一枝】《晋书·郤詵传》:“﹝詵﹞累迁雍州刺史。武帝於东堂会送,问詵曰:‘卿自以为何如?’詵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清赵翼《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清蒲松龄《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齐鲁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

送王恭父监丞倅潼川注释

【尺五天】1.比喻离帝王极近。唐杜甫《赠韦七赞善》诗:“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宋范成大《刘德修少卿避暑惠山因便寄赠》诗:“鸣凤朝阳尺五天,怱怱忽过白鸥边。”元王恽《直中书省》诗:“紫禁彤庭尺五天,沉沉碧綺锁秋烟。”2.指高空。比喻光明在前。程善之《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北溟水击三千里,南斗云开尺五天。”
【桃花水】亦作“桃华水”。即春汛。《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颜师古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秋练》:“至次年桃花水溢,他货未至,舟中物当百倍於原直也。”2.草果名。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桃花水,草本,状若杨梅而无核,色红味甘,质轻脆,过手即败矣。”3.词牌《诉衷情》的异名。因前蜀毛文锡词有“桃花流水漾纵横”而得名。宋辛弃疾《生查子》词:“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参阅《词谱》卷二。

送医家孟宗良汉乡注释

【一弹指】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唐白居易《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讎。”明宋濂《孤峰德公塔铭》:“尽付闍维三昧火,一弹指顷等虚空。”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之一:“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

送庐陵宰赵村老注释

【紫微郎】薇郎”。唐代中书舍人的别称。唐白居易《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前蜀韦庄《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清赵翼《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紫微”。
【锦绣肠】见“锦绣肝肠”。

壬子正月四日後圃行散四首注释

【兜罗绵】1.[梵tūla]棉。亦为草木花絮之总称。《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兜罗,此云细香……或名妬罗绵。妬罗,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柳絮也。亦翻杨华。”明曹昭《格古要论·古锦论·兜罗绵》:“兜罗绵,出南番、西番、云南,莎罗树子内绵织者,与剪绒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2.喻云或雪。宋杨万里《题曾无愧月窗》诗:“阿兄作云巢,阿弟作月窗……兜罗绵上住兄子,银色界中著吾弟。”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清赵翼《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亦省作“兜罗”。赵朴初《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凿巖造佛高数丈,示现手如兜罗绵。”

上已日予与沈虞卿、尤延之、莫仲谦招陆务观沉子寿小集张氏北园赏海棠。务观持酒酬花,予走笔赋长句注释

【桑苎翁】唐陆羽的别号。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苧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陆羽﹞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岗子。”

看刘寺芙蓉注释

【云水乡】云水弥漫,风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隐者游居之地。宋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雾霏巖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金赵秉文《仿太白登览》诗:“洗尽尘土骨,心期云水乡。”明高启《送证上人住持道场》诗:“道场乃在云水乡,碧澜堂前去路长。”

将睡四首注释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唐张说《李工部挽歌》之三:“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朱子全书》卷十二:“平日已是闻道,那时万一有照管不到,也无奈何。”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衡》:“郡人见而恨之,以势不敌,无奈何。”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江泰:(只好无奈何地连连出声)这又何必呢,这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