铢衣飘摇俱梵相,珠缨垂袅穿淮蠙
诗句 | 读音 |
---|---|
铢衣飘摇俱梵相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十陽 拼音: zhū yīpiāo yáojùfànxiāng|xiàng |
珠缨垂袅穿淮蠙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zhū yīngchuíniǎochuānhuáipín |
铢衣飘摇俱梵相,珠缨垂袅穿淮蠙释义
【铢衣】衣服。重量只有数铢甚至半铢。因用以形容极轻的分量,如舞衫之类。唐贾至《赠薛瑶英》诗:“舞怯銖衣重,笑疑桃脸开。”辽赵长敬《玉石观音唱和诗》:“烧残灰刼无凋朽,拂尽銖衣任往来。”清钱谦益《大梁周氏金陵寿燕序》:“兜率之銖衣,一百岁而一拂。”
【飘摇】飞翔貌。《战国策·楚策四》:“﹝黄鵠﹞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翱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唐常楚老《江上蚊子》诗:“飘摇挟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雷哭。”2.举止轻盈洒脱貌。明杨慎《升庵诗话·艳雪》:“曹子建《洛神赋》以‘流风迴雪’比美人之飘摇。”3.飘荡;飞扬。明刘基《郁离子·九难》:“於是乎翠盖飘摇,文鷁委蛇,嘉朋远至。”徐迟《牡丹》:“那歌声真是飘摇在肃杀秋风中的声息。”4.动荡不安。明刘基《青阳》诗:“随气成形,或蘂或翘,睠睠兴怀,中心飘摇。”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芦沟桥上炮声响了,祖国在
【俱】《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音拘。皆也。《孟子》父母俱存。又偕也,具也。《莊子·天運篇》道可載而與之俱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乗車,兩馬,一豎子俱。又姓。南凉將軍俱延,唐江州監軍俱文珍。
【梵】《唐韻》《韻會》扶泛切,音帆。《說文》出自西域釋書。《韻會》華言淸淨,正言寂靜。又《字彙》梵唄,吟聲。又《廣韻》房戎切《集韻》《韻會》扶風切,音馮。木得風貌。《類篇》風行木上曰檒。或作梵。又《集韻》房尤切,音浮。義同。又《唐韻》《漢都鄕正衞彈》梵梵黍稷。借作芃芃。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珠缨】1.串珠的缨络,常作冠纽,头饰。晋石崇《王明君词》:“哀鬱伤五内,泣泪湿珠缨。”唐戴叔伦《白苧词》:“新裁白苧胜红綃,玉佩珠缨金步摇。”《花月痕》第四三回:“许多宫妆侍女……簇拥着两位珠缨蔽面的女神下车。”2.喻指晶莹成串之物。宋陆游《蟠龙瀑布》诗:“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此指成串的水珠。3.喻指穿戴华贵的人。明何景明《白紵歌》:“珠缨列座琼筵开,秦筝慷慨赵瑟哀。”
【垂】〔古文〕《唐韻》《集韻》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又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又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又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又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又《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
【袅】《正字通》俗褭字。《韻會》褭或作裊。《漢書音義》騕裊,神馬。又《前漢·百官公卿表》爵三級曰簪裊。《師古註》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言飾此馬也。
【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川。《說文》通也,穴也。《詩·召南》誰謂無牙,何以穿我屋。《前漢·食貨志》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註》本皆荒梗,始開通之,故言穿。又《增韻》委曲入也,鑽也,鑿也。《前漢·溝洫志》穿渠漑田。又《廣韻》孔也。《史記·鄧通傳》孝文夢欲上天,有一黃頭郞從後推之,上顧見其衣裻帶後穿。《後漢·耿恭傳》衣屨穿決。又國名。《爾雅·釋地八狄疏》六曰穿胷。又《本草》百穿,蜂房也。又《拾遺記》江東謂正月二十日爲天穿日,用紅縷繫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又《廣韻》尺絹切《集韻》《韻會》《
【淮】《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又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又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又《韻補》叶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一說淮讀爲濰叶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