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从徐方来,吏民举熙熙

子从徐方来,吏民举熙熙

诗句读音
子从徐方来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zǐcóng|zòngxú fānglái
吏民举熙熙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lì mínjǔxī xī

子从徐方来,吏民举熙熙释义

【子】〔古文〕《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从】《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

【徐方】徐国。《诗·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高亨注:“徐方,徐邦。”《晋书·宣帝纪》:“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四:“君看穆天子,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徐方御宸极。”参见“徐戎”。2.指徐州。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或全齐歷下之军,或大禹徐方之地。”参见“徐州”。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

【吏民】与庶民。《墨子·号令》:“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汉书·武帝纪》:“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清汪懋麟《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典

【举】〔古文〕《廣韻》居許切《集韻》《韻會》苟許切,音莒。《說文》對也。一曰輿也。《徐曰》輿輦。《增韻》扛也。又挈也。《廣韻》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兵同强,圍欲細。《註》,謂手所操。《杜甫詩》觴白眼望靑天。又《增韻》立也。《左傳·文元年》楚國之,恆在少者。《註》,立也。又言也。《禮·曲禮》主人不問,客不先。又《雜記》過而君之諱,則起。《註》,猶言也。又動也。《楚語》夫事君者,不爲外內行,不爲豐約。《註》,動也。《前漢·張蒼傳》人主無過。又《韻會》稱也,揚也,拔也。《禮·檀弓》所於晉國,管庫之土,七十有

【熙熙】和乐貌。《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汉书·礼乐志》:“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羣生啿啿,唯春之祺。”颜师古注:“熙熙,和乐貌也。”唐韦应物《往富平伤怀》诗:“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王闿运《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官商以有易无,以私济公,乃民熙熙,不知苦难。”2.平易貌。《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寧(管寧)名行高洁,人望之者,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和易。”3.广大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