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
诗句 | 读音 |
---|---|
戍马饮之如飞翰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shùmǎyǐnzhīrúfēi hàn |
自从征人掘此窟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入十一沒 拼音: zìcóng zhēngrénjuécǐkū |
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释义
【戍】《廣韻》傷遇切《集韻》《韻會》春遇切,輸去聲。《說文》守邊也。《爾雅·釋言》遏也。《註》戍守,所以止寇賊。《廣韻》舍也。《詩·小雅》我戍未定。又《正韻》殊遇切,音樹。義同。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飞翰】1.迅速递送书信。《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引谋州郡。”2.指飞鸟。晋陆机《拟古》诗之十:“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唐柳宗元《东蛮》诗:“王卒如飞翰,鹏騫骇群龙。”3.迅速书写。清钮琇《觚賸·七月天》:“窃駢语以飞翰,操丹铅何工四六。”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从征】出征。《后汉书·窦宪传》:“於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部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南朝陈张正见《度关山》诗:“关山度晓月,剑客远从征。”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俺们也是从征的。”清昭槤《啸亭杂录·马壮节公》:“﹝马銓﹞洊至四川提督,从征金川。”從徵:应征;应召。《汉书·燕剌王刘旦传》:“非教士不得从徵。”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士不素习不得应召。”汉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掘】《唐韻》衢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勿切,音倔。《說文》搰也。《孟子》有爲者辟若掘井。又與堀通。突也。《詩·曹風》蜉蝣掘閱。《疏》此蟲土裏化生,其掘地而出,形容鮮閱也。又特起貌。《揚雄·甘泉賦》洪臺掘其獨出兮。《註》亦作崛 又盡也。《揚子·太玄經》掘變極物窮情。《註》盡變動之事,以窮萬物之情也。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其月切,音橜。穿也。《易·繫辭》掘地爲臼。又或作闕。《左傳·隱元年》闕地及泉。又《集韻》胡骨切,音鶻。義同。又苦骨切,音窟。揚也。又與窟通。《戰國策》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戸棬樞之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窟】《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苦骨切,音。《篇海》窟,室也,孔穴也。《禮·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而夜飮酒。《史記·專諸傳》公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註》謂掘地爲室。又山名。《北史·鄭義傳》隱居滎陽三窟山。《水經注》唐述山謂之唐述窟。又西一里有時亮窟。又月窟,月所生。又《戰國策》蘇秦特窮巷掘門。《註》掘卽窟,古字通。又叶丘月切,音闕。《謝靈運·辭祿賦》解龜紐于城邑,反褐衣于丘窟。頖人事于一朝,與世物乎長絕。又叶區乙切,音乞。《蘇軾·石炭詩》君知欲斫姦邪窟,楚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