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颇自负当夙偿,况复武库踰书囊
诗句 | 读音 |
---|---|
况复武库踰书囊 | 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kuàng fùwǔ kùyúshū náng |
子颇自负当夙偿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 zǐpōzì fùdāng|dàngsùcháng |
子颇自负当夙偿,况复武库踰书囊释义
【况复】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隋炀帝《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唐杜甫《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明梁辰鱼《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唐马总《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唐刘驾《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3.仿佛,好像。唐寒山《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武库】1.储藏兵器的仓库。《汉书·毋将隆传》:“武库兵器,天下公用。”汉张衡《西京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錡。”唐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诗:“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鲁迅《坟·科学史教篇》:“加以武库久空,战备不足,故目前之急,有非人力所能救者。”2.泛指藏器物的仓库。《晋书·五行志上》:“﹝元康五年﹞武库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3.掌管兵器的官署。《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
【踰】《集韻》《韻會》容朱切,音兪。《說文》越也。《博雅》遠也,渡也。《易·謙卦》而不可踰。《書·費誓》無敢攘踰垣牆。《禮·曲禮》禮不踰節。《左傳·隱元年》士踰月外姻至。《註》踰月,度月也。又《集韻》餘招切。與遙同。又椿俱切,音貙。義同。又勇主切。通作瘉。
【书囊】。唐岑参《送李别将摄伊吾令》诗:“词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收拾琴剑背书囊。”郑振铎《集外诗·云与月》:“当你提了书囊出门时,我便要随了你。”
【子】〔古文〕《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颇】《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又《廣韻》《
【自负】1.自许;自以为了不起。《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吾曹虽欲常以少年自负,尚何可得,言之慨然。”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何况我正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2.枉自辜负。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今若畏罪不言,是职自负忠直初心,并负风纪职掌。”清龚自珍《明良论》三:“奈何忘其积累之苦,而嘵然以自负其岁月为?”3.自己承受。宋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夫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畯之能,皆受
【当】〔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又《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又《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又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又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又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
【夙】〔古文〕《廣韻》息逐切《集韻》《韻會》息六切,音宿。《說文》早敬也。《書·舜典》夙夜惟寅。《詩·大雅》祈年孔夙。又姓。魯大夫季孫夙之後。又夙沙,複姓。又叶相卽切,音息。《詩·大雅》載震載夙。叶下稷韻。ZDIC.NET汉典
【偿】《廣韻》市羊切《集韻》辰羊切,音常。還所值也。《前漢·雋不疑傳》不疑爲郞,或誤持同舍郞金去,同舍郞意不疑,不疑買金償之。又酬報。《左傳·僖十五年》西鄰責言,不可償也。又《集韻》始兩切,音賞。又時亮切,音尚。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