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诸生犹习气,果然紫诏尽驱除
诗句 | 读音 |
---|---|
果然紫诏尽驱除 | 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guǒ ránzǐ zhàojìn|jǐnqū chú |
自是诸生犹习气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八未 拼音: zì shìzhū shēngyóuxíqì |
自是诸生犹习气,果然紫诏尽驱除释义
【果然】1.饱足貌;隆起貌。《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成玄英疏:“果然,饱貌也。”宋范成大《次韵温伯雨凉感怀》:“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饥饱之度,不得过分,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2.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韩非子·内储说下》:“﹝文公﹞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德宗顾列谓
【紫诏】詔”。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驱除】:1.排除;赶走。《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司马贞索隐:“言驱除患难耳。”《新唐书·陈子昂传》:“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元萨都剌《桃源行题赵仲穆画》:“长城远筑阿房起,黔首驱除若螻蚁。”太平天囯洪秀全《添设御林兵保卫天京诏》:“有事同心勤努力,驱除小丑天威扬。”2.指被赶走的人或事物。《北史·僭伪附庸传论》:“观其递为割据,亦一时之杰,然而卒至夷灭,可谓魏之驱除。”宋李纲《论秦隋势之相似》:“然则秦隋者,其汉唐之驱除乎?”敺除:驱赶,扫
【自是】自以为是。《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吕氏春秋·察今》:“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唐韩愈《伯夷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清孙嘉淦《三习一弊疏》:“骄泰即自是之谓也。”2.自然是;原来是。唐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唐李商隐《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宋陆游《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董必武《吊赵一曼烈士》诗:“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3.从此。《国语·周语上》:“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
【诸生】1.各种生物。《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尹知章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习】《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襲。《說文》數飛也。《禮·月令》鷹乃學習。又《易·坤卦》不習,无不利。《註》不假修爲,而功自成。《論語》學而時習之。《何晏註》學者以時湧習之。又《易·坎卦》習坎。《註》習謂便習之。《釋文》習,重也。又《書·大禹謨》士不習吉。《傳》習,因也。又《詩·邶風》習習谷風。《傳》習習,和舒貌。又姓。《廣韻》出襄陽。晉有習鑿齒。◎按說文習自爲部。今從正字通併入。字从羽从白。俗作習,非。漢典考證:〔《易·乾卦》不習,无不利。〕 謹照原書乾卦改坤卦。 考證:〔《易·乾卦》不
【气】《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又與人物也。今作乞。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又《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氣)〔古文〕《唐韻》去旣切《集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