孳孳训来裔,堇堇作儒生
孳孳训来裔,堇堇作儒生释义
【孳孳】同“孜孜”。1.孳,通“孜”。勤勉;努力不懈。《礼记·表记》:“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陈澔集说:“孳孳,勤勉之貌。”汉东方朔《答客难》:“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脩学敏行,而不敢怠也。”宋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在职二年,孳孳为民。”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简截的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2.孳,通“孜”。一心一意或用心力的样子。汉贾谊《旱云赋》:“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孳望之,其可悼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从此之后,他遇了求书画的,也不敢孳孳计较了。”梁启
【训】〔古文〕馴《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
【来裔】后世子孙。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铭勒显于钟鼎,清烈光于来裔。”唐元稹《赠田弘正父庭玠等制》:“茂仲弓之德而位屈当年,副孔父之恭而福流来裔。”清姚椿《朱古愚翁真赞》:“我述斯言,敬告来裔。”
【堇堇】其极少。《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堇,少也。”宋陆游《书室杂兴》诗:“衰疾虽向平,不死亦堇堇。”黄侃《汉唐玄学论》:“此时道家言论可供甄采者,良堇堇也。”
【作】〔古文〕胙《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又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又汨作,逸書篇名。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又《集韻
【儒生】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餘人。”汉王充《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列子·周穆王》:“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唐元结《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郁达夫《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