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秋声常索索,断无司马听琵琶

纵使秋声常索索,断无司马听琵琶

诗句读音
断无司马听琵琶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duàn wúsī mǎtīngpí pá
纵使秋声常索索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òng shǐqiū shēng2suǒ suǒ

纵使秋声常索索,断无司马听琵琶释义

【断无】绝无。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余谓幽期密约,必无人在旁,是谁见之?两生断无自言理,又何以闻之?”

【司马】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汉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后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明申时行《题清秋出塞图》诗:“忆昔筹边赞庙謨,桓桓司马杰丈夫。”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下官杨文驄,昨奉熊司马之命,託侯兄发书寧南,阻其北上,已遣柳敬亭连夜寄去。”王季思注:“即兵部尚书熊明遇。”参阅《通典·职官二》。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

【琵琶】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秦末,百姓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晋傅玄《〈琵琶赋〉序》。)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

【纵使】1.即使。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纵使得仙,终当有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三:“纵使卢王操翰墨,劣於汉魏近《风》《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纵使是真,必是个无耻的人,还有许多无厌足处。”冰心《往事(二)》八:“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2.放纵;听任。明李东阳《通达下情题本》:“织造内官纵使羣小採打闸河。”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侯渊》:“渊潜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虏五千人,皆还其马仗,纵使入城,左右皆諫。”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各地权贵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唐刘禹锡《登清暉楼》诗:“潯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明吴甡《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瞿秋白《饿乡纪程》三:“龙泉寺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索索】1.恐惧貌;颤抖貌。《易·震》:“震索索,视矍矍。”孔颖达疏:“索索,心不安貌。”《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剃头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茅盾《列那和吉地》五:“给它解绳索的时候,它还以为大祸到了,怕得什么似的,浑身索索地抖。”2.冷漠,无生气貌。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四:“九日见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清曹寅《古倾杯·钞书》词:“频年嗜好,多慙糟粕,索索都无真气。”3.引申为落落寡合之意。前蜀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诗:“松品落落,雪格索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