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议救时翻见黜,搜扬隐逸更谁论
诗句 | 读音 |
---|---|
搜扬隐逸更谁论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sōuyángyǐn yìgēng|gèng2lùn|lún |
奏议救时翻见黜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六術 拼音: zòu yìjiùshífānjiàn|xiànchù |
奏议救时翻见黜,搜扬隐逸更谁论释义
【搜】《集韻》疎鳩切,音蒐。與同。又先侯切,潄平聲。義詳字註。又《集韻》先彫切,音蕭。搜搜,動貌。亦省作叟。又蘇曹切,音騷。又蘇后切,音叟。義同。又先奏切,音潄。人名。《莊子·讓王篇》王子搜援綏登車。又《集韻》《韻會》山巧切,音稍。攪搜,亂也。《韓愈詩》炎風日搜攪。《註》搜上聲。
【扬】〔古文〕敭《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飛舉也。《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傳》揚,激揚也。《疏》謂水急激而飛揚,波流疾之意也。又《豳風》以伐遠揚。《疏》謂長條揚起者。又《增韻》發也,顯也。《廣韻》舉也。《易·夬卦》揚于王庭。《疏》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書·堯典》明明揚側陋。《禮·文王世子》或以言揚。《疏》能言語應對,亦舉用之。又稱說也。《禮·祭統》銘者,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前漢·季布傳》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又《爾雅·釋詁》揚,續也。又簸去糠
【隐逸】1.犹隐居;隐遁。《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隐逸之士能逃掉一切。”2.指隐居之士。《后汉书·岑熙传》:“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宋苏舜钦《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昆切,音崘。《說文》議也。《廣韻》說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兹矣。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鐘。《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又《增韻》紬繹討論也
【奏议】向帝王上书言事,条议其是非,谓之奏议。《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王仲舒﹞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废枢密院》:“先是桑维翰免枢机之务,以刘处让代之,奏议多不称旨。”2.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宋文莹《<玉壶清话>序》:“文莹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其间神道碑、墓誌、行
【救】《廣韻》居祐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又切,音廏。《說文》止也。《博雅》助也。《廣韻》護也。《書·太甲》尚賴匡救之德。《詩·大雅》式救爾後。又《周禮·地官·司救註》救,猶禁也,以禮防禁人之過者也。又《爾雅·釋器》絇謂之救。《註》救絲以爲絇。又姓。《風俗通》諫議大夫救仁。又《集韻》恭于切,音拘。《周禮·司救》劉昌宗讀。又《韻補》叶居尤切。《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武王盤銘》溺於淵,尚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
【翻】《廣韻》《集韻》孚袁切《韻會》浮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番。《說文·新附字》飛也。《張衡·西京賦》衆鳥翩翻。又《增韻》反覆也。通作幡。又通作反。又《韻補》叶孚愔切《鄭曼季·贈陸雲詩》鴛鴦于飛,徘徊翩翻。載頡載頏,命侶鳴羣。又《韻補》叶孚焉切,西京賦與旃同叶。 《集韻》或作飜。亦作拚。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黜】《唐韻》丑律切《集韻》《韻會》敕律切,音怵。《說文》貶下也。《玉篇》退也,貶也,下也,去也,放絕也,減也。《六書故》斥汙闇也。《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又通作絀。《禮·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 或作詘。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