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
诗句 | 读音 |
---|---|
闲书不著行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xián shūbù|fǒuháng|xíng |
醉卧谁知叫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三十四嘯 拼音: zuìwò2zhī|zhìjiào |
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释义
【闲书】书”。亦作“闲书”。指用以离间人的书信。《逸周书·大明武》:“十艺……七、三疑,八、间书,九、用少,十、兴怨。”朱右曾校释:“间书,遗之书以离间之。”亦作“间书”。亦作“闲书”。供人消遣的书。旧时常指经史典籍以外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等。唐王建《江楼对雨寄杜书记》诗:“竹烟花雨细相和,看著闲书睡更多。”南唐李建勋《春雨》诗之二:“唯称乖慵多睡者,俺门中酒览閒书。”《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凡是眼睛里向来不曾经过的东西,都搬出来放在手下当作閒书随时流览。”鲁迅《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而且中国原来还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
【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將遂切,音檇。《正韻》爲酒所酣曰醉。《書·酒誥》德將無醉。《詩·大雅》旣醉以酒。又心醉。《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經。又骨醉。《唐書·武后紀》高宗王后蕭良姊爲武昭儀所誣,囚之,武氏置二人釀甕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覽冥訓》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彙補》醉李,地名。與檇李同。《公羊傳·定十四年》於越敗吳于醉李。又《字彙補》精崔切,音嶉。《李世澤·韻圖》醉字有平去二音。 《說文》醉,卒也。卒其度量
【卧】《唐韻》吾賀切《集韻》《韻會》吾貨切《正韻》五箇切,音餓。《說文》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人臣事君俯僂也。《長箋》因休義借寐也。《廣韻》寢也。《釋名》化也,精氣變化,不與覺時同也。《禮·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又《韻會》寢室曰臥。《後漢·宦者傳論》乃以張卿爲大謁者,出入臥內。又息也。《管子·白心篇》臥名利者寫生危。《註》息其名利之心,則無危生之累也。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叫】《唐韻》《正韻》吉弔切《集韻》《韻會》古弔切,音訆。《說文》嘑也。《詩·小雅》或不知叫號。《釋文》叫本又作嘂。又叫叫,遠聲也。《揚雄·解難》大語叫叫。又叫奡,高舉貌。《司馬相如·大人賦》糾蓼叫奡。又色叫。《麈史》王德用召入兩府,有干薦舘職者。王曰:某武人,素不閱書,若奉薦則色叫矣。今人以事理不相當爲色叫,本此。又《集韻》《韻會》古幼切,音救。《集韻》聲也。《莊子·齊物論》叫者譹者,郭象讀。《前漢·昌邑王傳》遂叫然號曰。 《玉篇》同噭。《集韻》或作嘄。 俗作呌,非。漢典考證:〔《司馬相如·大人賦》糾廖叫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