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

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

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

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

穆旦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北岛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

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北岛祖籍中国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

毕业于北京四中。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

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

于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歌。

1994年曾经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

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1]。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

浙江海宁人。

1901年秋赴日留学。

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农学报》与《教育世界》杂志。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

次年,经罗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

这期间,他对哲学、文学有浓挚的兴趣,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哲学,又潜心词曲,作有《人间词话》传世。

辛亥革命后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的研究,并与日本学者多有往还。

1916年回到上海,编辑整理旧籍,并继续致力于甲骨文及考古的研究。

他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

他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的方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精确,为学者所叹服。

王国维在金文方面,解释文字极为矜慎,不为穿凿附会之说。

此外,王国维对古音和训诂也有许多重要论著。

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

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

陈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毕业后被派赴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

1927年春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反共后转赴江西,8月上旬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第25师第73团团指导员。

起义军南下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转战闽赣粤湘边。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

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陈三立简介

陈三立(1852~1937)中国近代诗人。

字伯严,号散原。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创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变法。

陈三立佐其父,多所筹划,当时与谭嗣同齐名,有两公子之称。

其子陈师曾为画家,陈寅恪为史学家。

陈三立为同光体诗人的首领。

陈衍区分近代诗艺术风格为两派,列三立于「生涩奥衍」一派之内。

他的一些作品表现了从新潮流退出以后,仍然压抑不下的风云之气,愤激郁勃之情。

至于涉及怀人悼友、旅途游览等题材的作品,反映了旧时知识分子的坎坷不幸遭遇和作者沉郁苍凉的情怀。

陈诗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取境奇奥,造句瘦硬,炼字精妙。

清亡以后以遗老自居。

所作思想上留恋清王朝,艺术上无长进。

陈诗不仅为同光体一派所推崇,领导诗界革命的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也表示推许。

陈三立擅长古文,能继承桐城派传统。

著有《散原精舍诗集》上下卷,《续集》上中下3卷,《别集》1卷,《散原精舍文集》17卷。

冰心简介

 

冰心(1900~)著名作家。

原名谢婉莹。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8年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并获奖学金,同年8月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迁居昆明和重庆,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6年底去日本,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

1951年秋回国后,主要从事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冰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涌现的女作家。

她在大学时代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先以一系列触及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现实的问题小说引人瞩目,继以清新隽永的哲理小诗《繁星》和《春水》饮誉诗坛,又以婉约清丽的抒情散文《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系列性作品轰动文坛,成为新文学开创时期实绩显著、风格鲜明的重要作家。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

他学名开贞,号尚武。

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

郭沫若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

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

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

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

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离日潜回祖国。

1940年10月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担任主任。

他完成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重要史学论著。

陈敬容简介

陈敬容(1917.9.2-1989.11.8),女,汉族,作家,原籍四川乐山。

代表作品《窗》。

1932年春读初中时开始学习写诗。

1934年底只身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中外文学,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

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

第一首诗《十月》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

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

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

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

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

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

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著问世。

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

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陈梦家简介

陈梦家(1911~1966)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浙江上虞人。

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收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

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他的治学道路是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

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多有创见。

其论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