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名之曰自然兮曷足以究其必至

强名之曰自然兮曷足以究其必至

读音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qiáng míngzhīyuēzì ránxīhézú yǐ1qí|jībì zhì

【强名】“彊名”。犹盛名。唐独孤及《题玉潭》诗:“碧玉徒强名,冰壶难比德。唯当寂照心,可并奫沦色。”唐韩愈《顺宗实录五》:“臣闻上圣玄邈,独超乎希夷;彊名之极,犹存乎罔象。”亦作“彊名”。勉强称做;虚名。语出《老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唐杜牧《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诗:“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唐陆龟蒙《看压新醅寄怀袭美》诗:“尊中若使常能渌,两綬通侯总强名。”宋杨万里《至节宿翁源县与叶景伯小酌》诗:“此县谁言是强名,古来十室亦琴鸣。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村酒今冬胜虚度,霜风一夜办新晴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曰】《唐韻》《集韻》《韻會》王伐切,音越。《說文》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註》徐鍇曰:今試言曰,則口開而氣出也。《玉篇》語端也。《廣韻》於也,之也。《增韻》謂也,稱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按《古文尙書》曰若作粵若,曰放勳作曰,蓋訓爲語端者與粵通,訓爲詞者則如字耳。

【自然】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宋欧阳修《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宋秦观《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次公狂。”巴金《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曷】《唐韻》胡葛切《集韻》《韻會》《正韻》何葛切,音褐。《說文》何也。《易·損卦》曷之用。《註》曷,辭也。曷之用,言何用豐爲也。《五經文字》作曷者譌。又《爾雅·釋詁》曷,止也。又《玉篇》逐也,盍也。又《集韻》許葛切,音。相恐怯也。又阿葛切,音遏。逮也。又丘葛切,音喝。與同。又與蝎同。《史記·蔡澤傳》先生曷鼻巨肩。《註》索隱曰:曷鼻,謂鼻如蝎蟲也。曷字从匂,不从匃作。

【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孟子·梁惠王上》:“是心足以王矣。”宋曾巩《戚元鲁墓志铭》:“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於世用。”刘半农《小诗·记老友申无量语》之一:“冥空的理想足以陷我于‘徒自苦’,但若随便找个人来我就更苦了。”

【究】〔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又切,音救。極也。《易·說卦》其究爲健。又推尋也。《詩·小雅》是究是圖。又謀也。《詩·大雅》惟此四國,爰究爰度。《註》究度,皆謀也。《爾雅·釋詁》究,謀也。又竟也。《前漢·鼂錯傳》盛德不及究于天下。《師古註》竟也。又深也,窮盡也。《孟子·疏解》究而言之,不敢以當達者。《爾雅·釋言》究,窮也。又懷惡不相親比之貌。《詩·唐風》自我人究究。《爾雅·釋訓》究究,惡也。《註》相憎惡也。又《廣雅》究,窟也。又《援神契》士之孝曰究。又《竺芝扶南記》山溪瀨中謂之究。《水經注》鬰水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必至】理的必然归向。《战国策·齐策四》:“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2.必定要做到。表示意志的坚决。《汉书·蒯通传》:“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后因以借指童子。宋叶适《始论一》:“故以一取百,帝王之虑也;以一取十,伯强之虑也;以一取一,必至之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