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朝代:唐朝 | 作者:李颀 | 诗词类型:唐诗

送魏万之京原文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注释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zhēn)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万之京注释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zhēn)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万之京译文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注释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zhēn)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万之京作者李颀简介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有《李颀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唐诗三百首, 送别, 友情, 叙事, 写景, 抒情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之:往;到……去。   ②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③“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④关城:指潼关。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 查看详情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这是一首写作者送后背友有赴京的送别诗篇,着重描绘了旅途上凄清场面,并对友人以殷勤的劝勉,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