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李隆基简介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

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

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

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在文化事业上,重视图书建设。

开元三年(715),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开元七年(719)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

”马怀素、元行冲、吴兢、韦述等学者20余人在秘阁编校数年,成《群书四部录》200卷。

后有专门设立书院等藏书机构,开元十年(722),在东宫“丽则殿”设立“丽正书院”,次年又创“集贤书院”,专供藏书、校书。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

总数达3 060部,51 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 500余部。

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高适简介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

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

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

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

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

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有《高常待集》。

李颀简介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

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

后离职,归隐颍阳。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

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

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

有《李颀诗集》。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徐凝简介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

字不详,睦州人。

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

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

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

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

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

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

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

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徐凝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

《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

”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

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

张籍简介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贞元十四年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

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实现有较深刻的认识。

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

除乐府诗外,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近体不事雕饰,轻快自然。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

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

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

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

著有《陈伯玉集》。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姚合简介

姚合,陕州硖石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

以诗名。

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

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

调富平、万年尉。

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

出任荆、杭二州刺史。

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

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

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

仕终秘书监。

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隐居河南嵩山。

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辞官回家。

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出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晚年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聘他往兴元府任参军,携家眷前往,病死在赴任途中。

他为人耿介倔强,一生穷愁潦倒,所以他的诗大多是抒发个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态炎凉,用字追求「瘦」、「硬」。

但由于个人的清贫生活而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体会,所以又写了不少象《寒地百姓吟》、《织妇辞》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

著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苏味道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

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

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

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

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

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

原有集,今佚。

《全唐诗》录其诗16首。

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