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按武曌遗愿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据说她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

今存诗歌仅四十余首。

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崔颢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

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天宝初(742─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吴融简介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

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

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

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

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

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

工诗能文。

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

辛文房评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卷九)。

有《唐英集》。

《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久,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卢纶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

后又在河中任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写过一些气势刚健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风光的景物诗,这些在中唐都是比较突出的。

有《卢户部诗集》。

《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

任大乐丞。

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

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

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

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王翰简介

王翰即王瀚,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

张说镇守并州,极重其才,举直言极谏科,授昌乐尉。

又登超拔群类科。

张说任宰相,召他为秘书正字,升任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

开元十四年(726)张说罢相,王翰任汝州刺史,又被贬为仙州别驾;后因任侠嗜酒,豪放不羁,再贬道州司马。

后病死于道州司马任上。

擅长诗,多壮丽之词,擅长歌行和绝句,名重一时。

李益简介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

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

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

尤其擅长绝句、七律。

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有《李君虞诗集》。

《唐才子传》卷4有传。

郭震简介

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附近)人。

咸亨进士。

大足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

先天元年(712)任朔方军大总管。

次年因事流新州,旋又起为饶州司马,病死途中。

《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八首。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

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有《王昌龄集》。

李约简介

李约(751─810?)唐诗人。

字存博,号萧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

唐宗室,国公李勉之子。

德宗时,曾为润州刺史李琦幕僚。

元和(806─820)中,任兵部员外郎。

后弃官隐居。

工诗。

诗歌有的豪放,有的恬淡。

同时,又是唐代著名的古物收藏家。

《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