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

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

德宗贞元进士。

曾先后出任新城县令,东阳县令,江西节度使府留后,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

后上表请为道士,不久病卒。

他当时的诗名很大。

其诗题材广泛,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乐府诗,也写过一些委婉清新的写景寄怀诗。

他主张「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于后来的「神韵」说有很大影响。

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原集散佚,现有明人所辑《戴叔伦集》。

李颀简介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

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

后离职,归隐颍阳。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

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

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

有《李颀诗集》。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林杰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张籍简介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贞元十四年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

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实现有较深刻的认识。

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

除乐府诗外,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近体不事雕饰,轻快自然。

贯休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诗僧、画家。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

七岁出家,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

乾宁初年(894),谒吴越王钱鏐,献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鏐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易为「四十州」,然后方肯接见。

他回答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

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遂拂袖而去。

天复中(901-904)入蜀,谒前蜀王王建,献诗道:「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人称「得得和尚」,王建礼遇之,赐号禅月大师。

工诗,其诗内容较广泛,有部分诗章颇能反映现实,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像颇著名;兼工草书,时称「姜体」。

有《禅月集》,辑诗二十五卷。

《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皎然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

生卒年不详。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

南朝谢灵运十世孙。

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

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

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胡令能简介

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

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

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

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令狐楚简介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学家。

汉族,字壳士。

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

贞元七年 (791)登进士第。

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

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

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

谥曰文。

来鹄简介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

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而不第。

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

《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元稹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也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张说简介

 

张说(667─730),唐文学家。

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

武则天永昌中(689),举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郎。

因不肯依附张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钦州。

唐中宗复位,召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时封燕国公,任中书令。

因与姚崇不和,贬为相州刺史,再贬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复为宰相。

翌年出任朔方军节度大使,官至右丞相兼中书令。

张说前后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共三十年。

文笔雄健,才思敏捷,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尤其擅长于碑文、墓志的写作,其诗除应制奉和之作外,有不少佳作传世。

贬官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有《张燕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