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诗句 读音
廷议斩樊哙 平仄: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tíng yìzhǎnfánkuài
群公寂无声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qúngōngjìwú shēng

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释义

【廷议】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2.指朝廷上的议论。清李慈铭《庚午书事》诗:“夷酋方丧魄,廷议急和戎。”

【斩】《唐韻》《正韻》側減切《集韻》《韻會》阻減切,音蔪。《說文》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列也。《博雅》裁也。《釋文》斬,暫也。暫加兵,卽斷也。《爾雅·釋詁》斬,殺也。《詩·小雅》斬伐四國。《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又《杜甫詩》斬新花蕊未應飛。《註》禪家有斬新日月之語。又《集韻》莊陷切,音蘸。芟也。

【樊】《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作,鷙不行也。从从棥。《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廣韻》樊,籠也。《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樊中。又通棥。《詩·小雅》止于樊。《說文》作棥。《孫炎曰》樊圃之樊也。謂樊籬。《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樊,睹一蟬得美而忘其身。又紛雜貌。《莊子·齊物論》樊然殽亂。又國名。《詩·大雅》生仲山甫。《毛傳》仲山甫,樊侯也。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樊。又姓。《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又《正韻》符

【哙】《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夬切,音快。《說文》咽也。又《詩·小雅》噲噲其正。《箋》噲噲猶快快也,寬明之貌。又《說文》一曰嚵噲也。又姓。《廣韻》孝子傳有噲參,鵠銜珠與之。又《集韻》烏快切,音。小咽。又《集韻》古邁切,音夬。人名。燕王噲。又古外切,音膾。地名。史記魏敗趙於噲。通作澮。○按《史記·趙世家》魏敗我澮。本作澮。水名也。《集韻》从口,未知何據。又入聲,古活切,音括。腫噲,顏色剝錯也。王叔之曰:盈虛不常貌。《莊子·讓王篇》曾子居衞,縕袍無裏,顏色腫噲,手足胼胝。

【群】《五經文字》羣,俗作群。

【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

【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前歷切,音籍。《說文》無人聲也。本作。从宀尗聲。《徐曰》此寞字。今文作寂。《廣韻》靜也,安也。《易·繫辭》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尚書·序孔疏》道本沖寂。非有名言。又《晉書·顧愷之傳》爲山隂令,晝日垂簾,門堦閴寂。又或作。《楚辭·遠遊》野漠其無人。 《集韻》亦作諔漃。

【无声】1.没有声音。《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三国魏曹植《七启》之一:“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唐韩愈《送孟东野序》:“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金元好问《通奉大夫张君神道碑铭》:“舞云之春风,润物无声。”巴金《探索集·友谊》:“看见了西园寺先生、清水先生和其他几位朋友的眼泪……我却无声地哭了。”2.吞声;不说话。唐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元倪瓒《画竹赠申彦学》诗:“写出无声断肠句,鷓鴣嗁处竹苍苍。”茅盾《子夜》六:“他这无声的温柔的抗议,可以引出林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