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刘秀为政举措

政治偃武修文,励精图治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已经是“十有二存”了。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的恢复和发展,刘秀则“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同时,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刘秀还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龚自珍文学创作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经》是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七》)。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都是“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进行社会历史批评。

沈佺期英邑源流

翻开民国九年(1921年)校点的《英山县志》附录补遗卷二建置类陵墓一节第72页中能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唐学士沈佺期墓,县北四十里株林,昔有祀田,今废。”第59页表坊一节中有“学士坊,为唐沈佺期立,在黄连冲。有联云:庐州管辖三千里,英麓排来第一家。久废。”

温庭筠野史轶闻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近来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

苏曼殊综述

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危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不久,到上海参加《国民日日报》工作。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揭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

戎昱野史逸闻

晋公韩滉镇守浙西,戎昱是其属内的刺史。郡内有一名侍酒妓女,善于唱歌,姿色也很娴雅标致,戎昱对她有深厚的感情。浙西乐将听说这位妓女善于唱歌,便告诉了韩滉,将她召来安排在乐妓队伍里。戎昱自然不敢挽留,立即于湖上游宴时写作歌词赠给她,并且说:"到那里以后,让你唱歌时,一定要首先唱这曲歌词。"到了浙西后,韩滉为她设筵,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送之,她便唱起了戎昱赠她的歌词。唱完后,韩滉问道:"这是戎刺史寄情于你的一首歌吧?"妓女惶恐地起立答道:"是。"边答边流下了眼泪。韩滉让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为她担忧,不知主人会如何发落她。韩滉召来乐将责问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寄情于这位妓女。

王世贞主张

王世贞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继承并倡导“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其始,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文坛盟主。李死后,又为文坛领袖20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等名目,可见其影响甚大。

傅玄点评

傅玄博学能文,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书撰评论诸家学说及历史故事。傅玄作诗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余首,多为乐府诗。其中虽有一些宗庙乐章和模拟之作,但是也有不少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和妇女的痛苦。《秦女休行》描写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秋胡行》表现秋胡妻的贞烈、鞭挞了秋胡的轻薄行径,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他还有一首《墙上难为趋》,将贵族和贫士对比,有针砭社会的意义。

苏辙评论

治学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孔丘名言语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朱熹学术造诣

理学家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卢思道从军行诗说

卢思道算是隋朝的大文士。隋朝却是个短命王朝。公元581年隋朝建立,618年灭亡,满打满算历时39载。其间只历经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三代君王。而事实上的执政者只是杨坚、杨广两位,杨侑不过是充名而已。以其在位时间则数杨坚最长,在位24年;杨广其次,在位13年。杨侑能做六个月的皇上,完全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设的局。杨侑本是杨广的亲孙子,生于公元604年。隋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内乱四起,李渊便乘其乱于617年10月兵占长安,巧行“挟天子令诸侯”之计,于11月份将13岁的杨侑扶上帝位,遥尊杨广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