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2首,及诗集《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1869~1936)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

即章炳麟。

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早年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

政治思想倾向改良主义。

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有为、梁启超是今文经学派,不久即分道扬镳。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

同年夏,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

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

为了宣传排满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

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中国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

1913年随兄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浓厚的兴趣,又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又完成第二本小说集《茑萝集》,震惊了文坛。

在此期间,曾参加《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务工作,并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任教。

1926年3月,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2月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

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

一度与鲁迅合作编辑《奔流》月刊。

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同年4月移杭州隐居,思想有些消沉。

1936年2月,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又重新振作,投入时代的洪流。

1937年,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

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

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席慕容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闻捷简介

闻捷1923年6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庭。

少年时代曾在煤厂当学徒。

1938年初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

1938年入党。

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习﹐并写作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斗争生活的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记者参加解放西北的战斗﹐并随军到了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

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稍后﹐专门从事诗歌创作。

闻捷在解放前就开始文学创作﹐但以主要精力写诗并引起广泛注意﹐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2年起﹐闻捷在新疆工作期间﹐就开始进行诗的写作。

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新疆兄弟民族新的生活。

后来﹐它们与作者其它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1955)。

田间简介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

生于安徽无为。

1933年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曾参加《新诗歌》、《文学丛报》的编辑工作。

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次年又出版《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

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民的痛苦和反抗。

1937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回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

1938年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

同年出版诗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

1943年出版《给战斗者》。

这些作品充满战斗精神,感情强烈,诗句简短,被誉为「时代的鼓手」。

1943年起,先后任雁北地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等职。

这时期的诗作着力表现根据地的新人物、新世界,出版有《盂平英雄歌》、《她也要杀人》、《赶车传》(第一部)等诗集。

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副部长、文学讲习所主任、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

出版《汽笛》、《芒市见闻》、《马头琴歌集》、《英雄战歌》、《非洲游记》等诗集及散文集《板门店记事》、《欧游札记》等。

1989年出版《田间诗文集》。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号友山,笔名闻亦多、闻一多。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不仅精于新诗创作,而且在新诗格律的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

汪国真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出生,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学校时,喜欢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俄国人)、狄金森(美国人)。

作品风格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

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汪国真名列第一。

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汪国真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他的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解州关帝庙等名胜风景区,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投身民主革命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

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